若“揽炒派”在今年立法会选举70席中拿到“35+”,便可以通过否决财政预算案来对特首进行“夺权”。
其次,香港选举制度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给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益带来极大风险。
近年来,在国际秩序充满不确定、中美战略博弈的大背景下,外部势力加大干预香港事务力度,它们利用香港现有选举制度漏洞,大量扶持政治代理人上位,策动港版“颜色革命”。它们深度介入香港选举活动,为反中乱港分子参选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协调资源,妄图利用香港对中国内地进行颠覆、渗透。
2014年9月,美国驻港总领馆公开发表声明支持非法“占中”。美国国务院资助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通过国际民主研究院(NDI)及国际共和研究所(IRI)多年来向反中乱港分子提供资助,并为他们参选出谋划策。美国“人权观察”更是在“修例风波”中明目张胆派员混入街头暴力的人群,阻挠香港警方依法履职,充当违法分子的帮凶。
一些反中乱港分子更是甘当外国势为马前卒,公然乞求外国势力插手香港事务,香港特区政权安全、国家安全面临重大风险。
最后,完善选举制度最终是为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完善选举制度绝不仅仅是为了阻止反中乱港势力“夺权”。某种程度上来说,现行香港选举制度的漏洞就是造成香港社会撕裂,损害市民福祉,进而激化与中央矛盾的重要原因,对其作出完善是解决香港深层次问题的“牛鼻子”。
有学者指出,回归之前,港英政府维持着绝对行政主导的局面,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动大规模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港督麦理浩推行百万人口的“公屋计划”,在数年内便得以有效实行。然而现行香港行政—立法关系架构下,包括立法会、区议会、工商界利益集团、环保团体等体制内外各方面遍布“否决玩家”,香港体制呈现“碎片化”。在这一体制中,港府要想推行有为施政、有效施政,可谓难上加难,“明日大屿”计划一再难产即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