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战作战经过图
和通泊之役的惨败,昭示着康熙晚期制定的筑城进逼之策彻底化为泡影。所损失7000多人几乎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如果算上辅兵的损失,这一战实际损失上万),还有查弼纳、巴赛、达福、马尔萨、舒楞额等14位高级将领战死。准噶尔深入喀尔喀,切断驿站,四处抢掠,清军不敢出战,雍正在好几个地方编练新军,还派人修筑长城,防备准噶尔可能的入塞进攻。率2000满兵留守后方的费扬古之子参赞大臣陈泰心胆皆落,不敢救援,借口"我兵者,乃讨伐行走之兵也,不可去尔筑城处",裹胁新到1000察哈尔兵逃往扎布堪。当然,事实上,以京旗、右卫、索伦兵以一当十的劲勇,尚且几乎全军覆没。陈泰若带着麾下兵去救,怕也只是徒然送死罢了。
在有清一朝的历史上,往往有希望凭借兵员精锐、资源优势来以寡击众进行军事冒险的例子。衡阳之战中的尼堪是如此,和通泊之战中的傅尔丹也是如此。结果则是众所周知。在当时清王朝武力退化已经非常严重,和通泊之战可以说是令清朝损失了举国精锐之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清军精锐单兵战斗力确实出众,但因为往往缺乏优秀指挥官,所以军事冒险往往以惨败告终,只有集结优势兵力才能获得胜利。明初沐英不等朱元璋派出的援军赶到,便以3万步骑于定边之战击破麓川8万大军这种军事冒险成功,我们很难在清朝历史上看到。
参考资料:张建《和通泊之役与大清国的边务危机--以军机处满文档案为中心的考察》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残星几点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