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趋严的政策环境下,近年来中国关闭了大量低端化工企业,因此从印度进口部分低端化工产品,这相当于污染转移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不断攀升,部分纺织品及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南亚或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
印度、缅甸、孟加拉国都是承接这些产业的国家之一。因此,印度纺织和服装出口也开始增加。
但从总体规模来看,印度直接对华出口只有171亿美元,仅占印度对外总出口的5.3%。更是不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0.9%。
而且这还是近年来快速增长之后的结果。即使加上出口香港的121亿美元(其中105亿是金银),比重也不大。
印度对外出口的最大市场为美国,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5.8%。其次是印度人聚居的阿联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分列三、四位。
印度对华进口857亿美元
中国却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印度自中国大陆直接及香港转口的商品进口额857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超过17.7%,也是唯一一个占比超过10%的国家。第二名美国占比只有7.5%。
从进口产品来看,矿产品(含石油天然气)、机电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是印度的四大主要进口商品。
印度石油、天然气严重匮乏,煤、铁资源也不足,需要从中东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乃至尼日利亚等国家进口大量石油,从澳大利亚进口煤、铁矿石。
这部分占印度总进口近35%。中国也有类似情况。这都是由自然禀赋决定的。
但在第二大类、占比近20%的机电产品上,印度对中国形成了严重的依赖。
中国大陆的直接出口份额,占印度机电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超过35%。加上香港转口部分则超过46%(明眼人都知道,香港不生产机电产品)。
同样,机电产品也是中国对印直接出口的最大头,总额超过370亿美元,占比超过一半。
而在陶瓷、玻璃、玩具、家具等轻工业产品上,中国占印度进口总份额更是近65%。
在化工产品上,中国占印度进口份额也接近30%。由于中国主要出口高端化工产品,在这一品类上也实现了超过100亿美元的顺差。
以机电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的全面优势,中国大陆对印度实现了512亿美元的直接顺差,包含香港转口则达到567亿美元(3917亿人民币)。
加起来占到了印度总逆差的35.5%,印度剩下的逆差主要来自对印出口石油的沙特、伊拉克,出口金银的瑞士。
从比例上看,印度对华逆差大于美国
中国对印度的商品顺差达到了每年4000亿人民币量级,中国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印度大部分是原材料、低端产品。
4000亿人民币、56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每个印度人净输出300元人民币的商品。
如果从逆差-本国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年商品贸易逆差是3500亿美元量级,相对美国21.5万亿美元GDP,占比为1.6%。
而印度对中国(含香港转口)的商品贸易逆差达到了570亿美元量级,相对印度2.85万亿美元GDP,占比更是近2%。
如果说川普之流对1.6%的逆差比例就感到如鲠在喉,那莫迪对这2%的比例,显然更会坐立不安。
更关键的是,美国大部分资本与企业都放弃了制造业,贫困的印度却无比渴望进军这一领域。
中国2016年时候服务业比重才第一次超过50%,而印度有将近六成的GDP都是服务业,没有制造业和现代化产业为支撑,“虚”“弱”得很。
在古吉拉特邦任上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著称的莫迪,当然明白工业化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一上台就决定大力扶持制造业,推行“Make in India”计划,目标要把印度转变成全球制造中心。
但“全球制造中心”早已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印度民族工业在本国都毫无战斗力,中国制造从南到北,席卷印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