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穷书生,考卷上写了12字,光绪看完感同身受:直接提拔状元

2024-01-08 12:42     360kuai

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人才到哪里都是十分吃香的,而他们不但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更是推动了社会发展。在隋朝之前,我们国家基本上都是任命几位官员到地方来去考察。通过选举贤能来选择能人,这样的制度无疑带着非常强烈的一种主观色彩。而下乡官员的评价和意见基本上都可以一锤定音。所以说在我们南北朝时期,才会出现"基层无士子,朝中无寒门"这样不平衡的情况。

一直到了隋朝之后,我们国家出现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这种方式,到了唐朝以后,这种分科考试的方式被继承。并且被传承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例如会试的第一名成为会元,因为举人在前往京城考试之前都会纳状,所以说殿试的第一名都会被称作为状元。这样称呼一直延续到了科举才会被取消。

从万千学子中拨得头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每一任状元都是一些技术含量的,重点在史书中被反复提起,例如武状元之身,官拜宰相。等等。而今天的文章讲的就是晚清时期状元骆成骧的故事。骆成骧是公认的科举当中,1300年来最穷的一个状元,他1865年出生在会泽县的一户李姓贫困人家,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则天天游手好闲。十分的懒惰,父子俩的生活更是过得十分贫困。眼看过不下去了,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到了一个此地做药材生意的行商夫妇儿,这俩夫妇将孩子改名为骆成骧,到了四川之后,当19岁的洛成长被养父送去了学堂,一直到了14岁,参加州试的时候,骆成骧当时考试就一鸣惊人。考官都已经十分夸赞并且极力推荐他。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