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是无力回天还是志大才疏,谁才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5)

2021-07-26 08:14     360kuai

崇祯八年,李自成继承闯王后和张献忠各领一支劲旅,起义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直指京师;除了国内叛乱外,北方的皇太极也虎视眈眈,不停骚扰边境。明朝不止要平息内乱,还要抵抗外族入侵,只能选择两线同时作战,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军饷的消耗。当国库支撑不住巨大的支出时,这份支出自然就落在百姓头上。崇祯十年再增收"剿饷",崇祯十二年又增收"练饷",与崇祯三年增收的"辽饷"合称为"三饷"。

收税也是地方官员的考核之一,如果完成收税任务,地方官员才有升任科道美缺的希望。从自己前途着想,官员们在征收时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干脆扣下捕快的工食银,下令捕快去百姓家征税,"美名其曰"捕快能收到多少税款工食银就有多少。"诸臣误朕也"

崇祯帝并非暴君,为什么他不顾百姓一而再再而三加税呢?首先明朝的税收是以收粮食为标准的,按土地来决定征收的数量,拥有的土地越多,要交的粮食就越多;其次土地又多归豪强所有,豪强承担大半税收,这可以有效阻止豪强兼并土地;加上真正向平民百姓征收的粮食不多,按计划来说不止对平民百姓影响不大,还能保证他们的土地资源。

可自从崇祯帝为东林党平反后,其势力迅速发展,门下官员品格参差不齐,其中不少贪官污吏借东林党之名大肆敛财,负责登记造账的手书与豪强官商勾结,在账目上作假;更有甚者"亲身上阵",在朝廷征税的基础上"赚外快"。如此一来不但原来的问题没解决,税收也收不上来,起义军反而一日比一日的强大,清兵也屡战屡胜,最终大厦倾覆,朝代更替。

明末的天灾和人祸,国力的衰弱和腐败的官员,这些一步步把明朝推入了深渊,虽然崇祯帝未能保住明朝,但他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靠他一个人始终是无力回天。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