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若帝王死后要拥有庙号,其标准是极为严格的,所以只有少数帝王才有资格获得。但到了隋唐时期,除了个别短命和亡国的,皇帝一般都有庙号。如两汉一共24帝,但上有庙号的却仅有四位皇帝,即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洵。而到了隋唐以后,皇帝则个个都有庙号。如唐有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玄宗等,北宋有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等。此外需要注明的是,刘邦的庙号本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按照习惯应该用谥号称呼其为汉高帝。之所以称刘邦为汉高祖,还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鉴于《史记》的巨大影响力,所以后世便习惯性地说成汉高祖。
到了后来,大约自唐代开始,皇帝又有了尊号。如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如唐高宗死后,于公元754年受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因为皇帝生前死后可以受几次尊号,结果就造成了尊号越来越长。典型的当属宋朝诸帝,其尊号大多有18字之多,这就引起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尊号与谥号往往又连在一起。如宋神宗死后尊号长达二十个字,即"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其中,"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为谥号。所以唐代以前,对驾崩的皇帝简称谥号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因谥号加长不便称呼,便改称庙号。可是,到了明清两朝便开始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年号是指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先秦至汉初本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才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便形成了制度。于是,每逢新君嗣位或在位的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的大事、要事时,一般都要更改年号,这便是改元。同时,一个皇帝又可多次改元。如汉武帝曾先后改元为元光、元朔,元寿、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再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称帝不满20年就用过17个年号。也是因为称呼繁琐,故而到了明清两代新君即位改元后一代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因此,明清以后便用年号来专门称呼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称洪武皇帝,明成祖称永乐皇帝,明世宗称嘉靖皇帝,明神宗称万历皇帝,明毅宗(思宗)称崇祯皇帝,清圣祖称康熙皇帝,清高宗称乾隆皇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