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个举措,是改革诉讼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得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二话没说,裁撤门牌司,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顿时民心大悦,"开封有个包青天"!
事实上,包拯在开封市长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61岁的他,接到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
在这个位子上,包拯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变"利率"为"和市"。当时,朝廷向百姓征用过度。包拯说,进贡物品也是商品,朝廷要按照一定价格,在"和市"上向百姓购买,至于急需物资,那就跟富翁们要吧。
事也凑巧,包拯主管财政这两年,江淮、两浙灾荒不断。北宋时期,朝廷收税,只要现金,不要实物。于是人们得把粮食卖给官府"折变"为现金,官吏们趁机压低粮价。在平时还说得过去,眼下这灾荒之年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包拯充分发挥"牛皮糖"特点,一口气上了四道奏章,"请免江淮、两浙折变"。
经济改革的成效,让皇帝愈发信赖包拯。1061年,包拯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成为中枢重臣,但63岁的他已是风烛残年。欧阳修说,包拯一生"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这样的至情至性,消耗了他的生命。尽管还有很多他看不惯、希望改的事情,可他已无能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