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上海银饼的铸造,当年在上海的一位外科医生兼传教士英国人William Lock hart,中文名为雒魏林。曾于1844-1857年在上海传教,并开设了一家医院。他目睹银饼的铸造过程,写道:"首先制成银版,就是把熔化之银液灌注到铁质的饼模上,这种饼模就像普通子弹的模型,每一套三块。银板经过称秤重量之后,就可以进入打印之手续。如果过重或过轻,就立刻送回火炉熔化。这些银块如果大小合适,重量准确,就把表面挫平,使之光滑平整,然后送去打印。压印的中文行字,有重量、制银币地方、银匠姓名、商名及地方政府官吏姓名、时间和皇帝的名字。""压印的钢模有正背两部分。钢模的工具呈四方形略大于银板,在钢模上雕刻钱文和银饼圆形。背面的钢模与正面钢模接合在一起成四方箱型(钢模现今存在Jermyn博物馆)。用一大块花岗石作为压印的工具,这块石头以垂直方向,放在10英尺之高度,系在木架的绞盘上。石头约有200磅重量,用绳系之并升举在绞盘中,以待下垂滑压。方型号箱里正背面的钢模中夹放着银板,石头下面包着一层厚纸。当一切就绪时,木钉放松,石头就降落在钢模上,银版就这样被压成银币。之后石头再升举,以便作下次压印之用。""银币"之齿边是用很简单交叉的花纹制作的。这种交叉的花纹用雕刻在八英寸长的狭窄的钢板上,然后放在同样长的铁槽中。这样可以使银币延着轧槽上的钢板溜过,将银币的边放在轧槽沟中的交叉花纹钢板上,用大拇指和二指着银币,然后用木槌在银币的边缘上轻轻地捶打。这样齿边的花纹就压印出来了,于是铸银币的过程全部完成,就交商号去使用"。
"咸丰银饼"传世很少,且都标为咸丰六年,实际发行时间仅半年,说明发行很不顺利。因制作简略而"一经发行,赝鼎百出,以致信用失坠,不久就宣告废止应用"。加之产量低,成本高,在当时难以与"鹰洋"竞争,其失败也在所难免。
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作为上海最大的沙船号商,拥有大批沙船,从事沿海运输,对上海港区的形成和上海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还开设钱庄,他们铸发的上海银饼,是上海最早的自铸银元,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以两为单位的银元,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也为清末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