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央视,“人生赢家”李思思不为人知的背后(3)

2021-01-08 14:58  新京报

曾 " 不知道如何说话 "

——很少回看自己节目,建议大多来自家人

与《综艺快报》同期,李思思还主持了《挑战主持人》,搭档是从业十余年的任鲁豫。

与资讯直播不同,综艺节目对主持人的互动、即兴反应、现场气氛调动等能力要求更高。李思思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节目播出后甚至连镜头都屈指可数," 因为我不知道在什么节点说话。" 录制节目中,两位主持人需要进行和谐的言语互递,就像聊天一样你来我往,绝不能叠话,不然只能全部剪辑掉。但当时毫无舞台经验的李思思不懂这些,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只能跟着任鲁豫学,任鲁豫一开口,她便跟着开口。舞台经验丰富的任鲁豫,一看李思思开始说话,便停下来等她说完。可是任鲁豫一停下来,李思思也立刻跟着停下来,她以为是自己说错了。

直到现在,李思思也很少回看自己的节目,这个习惯便是那时养成的," 因为看完一期就会有挫败感。" 她获取建议的方式大多来自于家人。他们会把每一期从头看到尾,爸爸还会拿本子做笔记,一边是她录制时的处理方式,一边是爸爸站在观众角度提出的建议。有时家里人说," 这期表现还不错 ",李思思才会偷偷回看,分析哪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并把 " 方案 " 记录在像高考错题本一样的 " 纠错笔记 " 上。

而后,《综艺快报》和《挑战主持人》先后宣告终结,李思思改为主持播出时间不固定,且收视小众的《舞蹈世界》。在漫长的等待录制中,她观摩了大量优秀主持人的节目,并把其中表达出色的语句记录下来;偶遇印象深刻的片段,还会偷偷一个人模仿。" 但后来你会发现,其实你记录的这些都无法复制。因为你在舞台上碰到的状况永远是新的,嘉宾也是新的,聊到的话题都是新的。"

从《舞蹈世界》《欢乐英雄》,到央视春晚、" 青歌赛 " 决赛,如今李思思也成为舞台经验更成熟的前辈。回忆起毕业那年,自己曾想留校当老师,过平稳安定的生活," 我的人生就是无数偶然组成的。" 李思思如此总结。但偶然背后,似乎也存在着些许 " 必然 "。

" 甜,展示人前,苦,独自承受 "

——没人看到你选择前的焦虑和选择后的付出

" 甜,展示人前。苦,独自承受 " 是李思思在自传《有点意思》中写过的一句话。这段话的语境,来源于她回忆 2013 年第一次主持 " 青歌赛 " 决赛的故事。

▲人物摄影 /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在《有点意思》中她回忆说,四十多场比赛直播,历时近一个半月。主舞台采访任务极大,和选手一问一答的沟通需无缝衔接,同时也要时刻保证不冷场,以填补评委打分的空隙。

起初,经验不足的李思思只准备了一套沟通预案,有时遇到选手语速加快,预设的话题很快就说完了,但分数还没有打好,她只能临时想新的话题。后来,她几乎 " 训练 " 出一套应变战术——遇到表达能力好的,多设计开放式话题,再加入活跃气氛的互动环节;面对表达能力欠佳的,则提前准备更多可聊的内容。

在漫长的一个半个月里,李思思的日子 " 井然有序 ":每天上午查阅歌曲资料;中午与选手逐一敲定话题;下午彩排、与评委短暂沟通。有时连晚饭也来不及吃,她就要抢妆,7 点半准时开始直播;9 点半直播结束后,再开总结会到深夜。

" 我要说我没吃什么苦,是不是特别凡尔赛?" 李思思笑着调侃自己。出众的外貌,傲人的学历,一帆风顺的事业,这些显而易见的经历,都让李思思被冠以 " 别人家的孩子 "。但她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多做解释,只是回忆起《衣尚中国》录制现场的某个画面——当天录制持续到很晚,一位摄像大哥抱着外套,蜷缩在角落,前一秒还在和同事说话,下一秒就睡着了。现场一束追光正好打在了摄像大哥身上。

在李思思看来,当外界认定一个人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台阶都在上行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结果,没看到选择前的焦虑和选择后的付出与代价。"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未必知道选择是对是错。所以‘别人家的孩子’只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当好自己家的孩子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