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立志,先要辨志。很多人以为,立志就是确立职业理想,或者就是要出人头地,要赚大钱扬美名,其实,这是把欲望和志向混为一谈了。梁漱溟先生曾经专门撰文,告诫年轻人要将欲望和志气区分开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真正的志向,必定是突破了个人对一己功名利禄的满足,一定紧紧围绕一个人在人格境界上的提升,旨在"止于至善"。
回顾诸葛亮自身的人生志向,我们从《出师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说,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来都不是世俗的名闻利养。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了诸葛亮在年轻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对此,"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也就是说,只有崔州平和徐庶两个人认同诸葛亮的自比。
就好像王阳明12岁时立志"读书做圣人",在很多人眼中也似痴人说梦。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鸿鹄之志,常常为世人所不解。但历史上真正被人铭记的圣贤,所秉持的一定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事名"的信念。
静、俭、志、学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静、俭、志、学这四件事是相互关联、相互决定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志向的人就可以静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不忘初心、稳如磐石,如如不动。正如《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