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沙场骁将,勇不可当,在战术上计谋不断,出敌制胜!但战略上缺乏远见及全盘筹划,外交上显得幼稚,衰老后更持重保守,少了进取精神。
吴三桂犯了个最大的战略性的错误,轻易丢弃了"复明"的旗号,不利于组建最广泛的反清斗争统一战线。这使与耿、尚,郑经等力量的团结产生矛盾,影响对清军的联合作战。耿、郑若同心复明向前,南京将很快攻下,三家突进到长江一线,这将重演元末的形势,清廷会难以招架。即使随便找一个明宗室子孙做为"义帝",用此号召天下人心,到驱逐满清、恢复中华有大功于天下。
吴三桂的大军进至松滋,举足即可渡江。此时清军未集,江北已是风声鹤唳,人心不固,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之险,军事主动权稳操在手,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流域的汉官汉将参加,清朝将无法收拾局面。奇怪的是,吴军进至松滋,屯驻已三个多月,却毫无北进的迹象。而且竟向康熙提出释放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和大清划江共治。康熙得报后大怒,昭示全国,立即处死吴应熊等,以表明朝廷平叛的决心,使吴三桂失望沮丧。
吴三桂把二十余万精兵强将盘踞在湖南、浪费了五年光阴,坐视清廷集中优势兵力,先在东南和西北两翼战场转入了进攻。康熙十五年六月,首先降服了王辅臣,西北叛军顷刻瓦解,四川叛军被逐回老巢,奄奄待毙;次年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福建底定,台湾郑军被逐出大陆,盘踞江西、浙江的叛军亦告分崩离析。东南地区又尽为清有。而后广东的尚之信也归顺清廷,吴三桂坠入三面临敌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