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廷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李鸿章、鲍源深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暂时放弃塞防,他们提出"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的主张;然而,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深知沙俄乃是心腹大患,一味退让只会国将不国,从此永无宁日。在廷议上,他慷慨直言:"关外一撤,藩篱难保","闭关自守,势不可能",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赞同。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新疆事务。得谕旨的左宗棠喜出望外,誓要收回新疆伊犁故土。
1875年,花甲之年的左宗棠抱着"不破敌虏誓不还"的信念,他给自己在大军中准备好一口棺材,抬着棺材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中。然而,新疆局势此时已经错综复杂,俄国人,阿古柏,英法等列强的介入,都给收复新疆伊犁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左宗棠一方面同各方势力周旋,另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先北路后南路"的军事策略,最终在天山南北对伊犁形成夹击之势,以最小的代价迫使沙俄退出伊犁。
事实证明,左宗棠采取的方略是非常英明的,经过军事和外交双方面交锋,伊犁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后一直到今天,西北局势都没有太大的变动。左宗棠收回伊犁,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新疆局势及西北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