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50万大军不敢造反,袁世凯只有区区7万,为何敢取代大清

2022-10-24 06:39     360kuai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史从古代步入近代,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也就此到来。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人才辈出,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等“四大中兴名臣”,又比如袁世凯、张作霖等一代袅雄……对清王朝的国祚而言,在自家的臣子中,曾国藩和袁世凯这两人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前者解决掉了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半个世纪,后者则将大清送进了坟墓。当年曾国藩手握50万大军不敢有非分之想,袁世凯只有区区7万人马却敢取代大清,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首先,就个人情况而言,曾国藩并没有造反的心思。曾国藩是个传统的儒生,坚定信奉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让曾国藩知道怎样去忠君爱国,在道义上会以犯上作乱为耻。在湘军成立之初,曾国藩就以“儒家思想”和“忠君爱国”之心来维系战斗力和忠诚度。在进攻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更是打出了“捍卫传统文化与纲常伦理”的旗号。如果曾国藩造反,那他比王莽、吴三桂这类人更加无耻。顷刻之间便能从一个忠君爱国之重臣,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奸佞小人、乱臣贼子。

但袁世凯截然相反,他不是一个儒生,至少不是一个坚定的儒家信徒。对他而言利益至上,跟着清王朝有利那就继续效忠,如果自己取而代之获利更大那就自己上位。同样是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列强并不会介意这个代理人必须是清政府。同样,于晚清的地方豪强和官僚地主而言,只要维护他们的利益,袁世凯上台也并非不能接受。但曾国藩就不同了,他不仅有反帝倾向、更是在剿灭太平天国之时得到了一个“曾剃头”名声,第三方势力的态度也影响着二人的选择。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