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周立波染病在京逝世,把一生积蓄捐献国家,妻子泣不成声(3)

2020-12-08 09:42     腾讯

 三、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唤起全体国民的抗日意志,周立波奔赴抗战前线,作为战地记者,他穿梭于战火之中,忠实的记载着战场上波谲云诡的战情,他的文笔力透纸背,唤醒了许多青年救亡图存的梦想。

同时,他也察觉到了战士们即使不作战,精神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于是他积极的创作戏剧,亲自训练戏剧演员开展演出,为前线的战士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愉悦。

同时,他自己编辑出版发行的《解放》小报,也将这种抗战热情带到了全国的大街小巷当中,为抗战胜利的希望播撒了火种。

在抗战胜利后,周立波又跟随组织来到东北,投身于土改。农村的环境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那一时期,他创作了无数作品,为今后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争取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此后,他从构思到创作,历时六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被赞誉为我国土改小说的代表作,在国际上获得了1951年的斯大林文学奖。

此后,他的作品《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陆续出世,不但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细节考究,语言平实,广受劳动群众的欢迎,还为今后的社会学家研究解放初期人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

就这样,周立波老先生笔耕不缀,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生活简朴,家国情怀

尽管他的作品广为传颂,但周立波老先生生活简朴,他本人并没有太多的财产,每当有些积蓄时,他都会上交给国家。在他看来,文学家服务人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报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饿不死就行。”

即使年老后已经封笔,周立波先生仍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不断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生活,培养出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优秀文学家,桃李满园。

1979年9月,这样一位无私奉献,扎根群众的文学家在北京因病去世。去世前,神志已经模糊不清的周立波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革命热情,不停的嘱托妻子和儿女,把自己全部的积蓄上交给国家。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