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小平同志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4)

2023-11-13 06:42     网易

荣誉满身的上海“先锋者”

上海的成功,给黄菊带来非常好的政治资本。如果将时间拨回到1992年,能够看到黄菊接手的上海政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新调动上海经济展现出活力。这些举措,在当年来看确实是创举。

之所以黄菊取得成功,外界分析主要由两点决定。黄菊自身长期在上海工作,非常熟悉国有资产的改革事务,并且对改革开放的方向颇有研究。并且再加上中共中央自身的支持,才让黄菊有了放手做的机会。这点上,小平同志给了黄菊极大的权限。

1992年的春节,他在同中共北京领导人谈话当中自责道:“我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的时候,没有加上上海。”他对上海的定义颇为高,直接坦言道上海市是中国的王牌。认为只有上海搞起来,才能够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得到发展。

自1990年以来,小平同志坚持多次南巡到上海实地考察。来到闵行开发区,面对工厂的工人,他提到一个有趣的话题:“机器应该姓“社”还是姓“资”。”

他用承包制作为案例提出,国有资产的本质依旧是“社”,这点是大原则不能动摇。但是要学会引入外资,借力打力带动上海经济。

小平同志作为总设计师,一直颇为看重上海的意义。如果说黄菊是上海改革事项身体力行的先锋者,他便是上海经济发展背后的先锋者。解除上海对资产引入的顾虑,提出发展浦东新区的作用,上海得到发展背后离不开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每次在上海寻访的过程当中,都喜欢用朴实无华的话语激发上海市政人员的想法。浦东新区开发规划,是小平同志率先提出多修大桥、多搞基础设施建设。才让上海开始显现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样貌。两位先锋者的相互配合,才有了21世纪被视为东亚经济重镇的上海。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