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小平同志离开上海前对黄菊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2023-11-13 06:42     网易

二十世纪末,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开始逐步将重心放在改革开放事项中来。

在农村率先得到突破之后,小平同志尖锐的看出改革开放下一个重心所在——城市改革。

城市是经济的主体,也是改革开放不可忽视的一环。要想能够真正实现小康生活,完善国家内部经济结构优化,必须要对城市经济着手进行改革。

上海,便成为改革开放首要的“试验田”。上海在近代以来,凭借着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政策的扶持,迅速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城市。但是进入到二十世纪末,上海由于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缓慢起来。小平同志在1994年特地前往上海,同上海市高层领导人黄菊进行会面,他忧心忡忡的向黄菊说道:“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

小平同志之所以要这样说,主要是此时上海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这点上,刚刚升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最有体会。

当他接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时候,此时上海GDP增速有几次跌破全国平均水准。很难想象,作为长江中下游的王牌城市,上海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上海此时最大的困境,来自于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从全局来看正如总设计师所说,这确实是上海最后的机会。

此前广东省、福建省在改革开放当中迅速发力。利用港商、澳商的资金加持,以及国家优待政策的扶持,迅速在改革开放当中抢占先机。不仅GDP得到快速增长,并且人民的钱包也开始逐渐宽裕起来。甚至于去深圳、去广州打工,已经成为社会风潮。

而此时的浙江、江苏、安徽,在农业上同样取得惊人的进步。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城市活力开始源源不断的增加。

上海自身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存在。上海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需要外来人口进入加强自身活力。没有地理优势吸引外商注资、也无大批农业人口为经济增速,上海在改革开放这场竞速赛上确实已经落后于其他几个沿海省份。

要机遇,便需要从城市内部问题开始进行修正。中共中央在1990年提出,要求上海着手进行浦东开发,用新区产生鲶鱼效应带动经济发展。

但是直到1992年,浦东新区的发展仍旧停留在计划当中。黄菊此时作为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的组长,敏锐的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资金链不够充足。

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引入,才能够着手进行拆迁、修筑新型设施工作。黄菊提出观点,认为此时应当采用土地批租的方式,才能够给上海带来机遇。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