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壮志未酬的祁山北伐家喻户晓,但却少有人知道诸葛亮走的祁山路的开头一部分还是一位东汉名将所修。当时,从蜀汉北伐基地汉中通往诸葛亮北伐目的地祁山、天水、街亭等地,会经过略阳、徽县、成县;在徽县与成县之间,又有东西两条两条出口。东侧可以经两当、凤县出大散关,即韩信所走的陈仓古道;西侧就是曹魏大将邓艾走的阴平小道。所以,略阳与徽县、成县之间的道路便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这一段路之间还有众多河流可以帮助交通。这也是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有四次不走他路,均经过略阳道的原因。但是在东汉末年,这段山路曾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大地震。
"(公元前193年)春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今宁强县汉王山)。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可以说,这次大地震使原来相通的西汉水和汉水从此断开,也导致了后来西汉水被嘉陵江袭夺。从此,略阳到成县、徽县便十分难走。到了虞诩担任武都太守期间,为了军事以及民生用,便耗费巨资修通了这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史载"自沮(略阳茶叶镇)至下辩(成县)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所以说,公元前206年的韩信还是十分幸运的,但是公元228年的诸葛亮却又是不幸的。也许,没有这次山崩,四川、汉中、陇山和祁山依然可以经水路联成一片,诸葛亮的北伐会是另外一番局面。
虽然身为武都太守的虞诩在任时颇有建树,但是刚刚进入帝国官僚阶层的他还是一个小小的郎中。如果没有那场影响东汉帝国一百多年的羌乱还在继续,虞诩也不会快速升迁到武都太守。东汉中期,散居湟中的羌人随着生齿日繁,势力渐渐渗入陇西区域。彼时,东汉王朝为了经营西域,往往强征陇西的羌人从军,加之汉朝官吏多仗势欺人,最终导致了羌乱。随后,当朝邓太后派遣邓氏权贵邓骘发兵征讨却屡不能胜,且损兵折将。此时,内迁汉地的南匈奴也趁机南下骚扰。因此,大将军邓骘便提议已经捉襟见肘的东汉朝廷弃守凉州,并将全部的陇西居民内迁关中。此时,无资格参与朝会的郎中虞诩听闻廷议结果后十分震惊,他立刻找到太尉陈禹说了一段堪称精辟至极的见解。
"窃间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宇,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举而弃之,一不可也。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二不可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轴,为心腹之患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推坚折锐,蒙矢石于行阵,父死于前,子战于后,无返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若弃其疆域,徙其人民,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倘猝然发难,因天下之饥乱,乘海内之虚弱,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责有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以御之。如此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此不可三也!"
(注:所谓凉州,相当于今甘肃一带,同时它所包含的河西走廊又是中原通往西域之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虞诩的意思大体为三层。第一,不能因为军费支出庞大而弃守自先代帝王费心劳力开拓的疆土。第二,若抛弃凉州,关中就会成为边塞。如此,历代先王陵寝便会暴漏在敌人的兵锋之下,这有损皇帝的形象。第三,若关中成为边塞,那么朝廷就必将派驻重兵驻守。倘若以后帝国虚弱,手握重兵的边将又发动叛乱,这无疑会再次演绎一回秦灭六国,高祖定天下的老套路!
张禹听完,浑身冷汗直流,连忙入朝再次发声否决了邓骘弃守凉州的方案。会上,邓大将军很尴尬!后来邓骘听说这是芝麻小官虞诩出的主意,恼恨之下便随便编了个理由将虞诩发配到朝歌当县长。当时,朝歌正发生叛乱,且乱贼十分猖狂。不仅屡次击杀当地长官,而且还多次挫败朝廷正规军。所以,满朝官员都明白这是邓骘赤裸裸的报复--借刀杀人。虞诩也不推辞,来到朝歌一番打理,便平定了当地叛乱。先前,刚到朝歌的虞诩思考当地形势后,立刻做出判断。他认为朝歌背靠太行山,前临黄河天险(汉志河),距离东汉粮仓重地敖仓仅有百里之遥。当时青州、冀州遍地流民,反贼不知开仓赈济灾民扩充势力却坐守要地等死,实在是一干乌合之众,不足为虑!
"朝歌者韩、魏之郊,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百里,而青、冀之人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城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于是,虞诩便悬赏招募有犯罪前科的壮士,并将其分为三等。"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而后,虞诩再选出他们之中的百余彪悍之士,嘱咐他们打入贼众内部,并将贼众引入埋伏。若敌人被一举击灭,则他们的罪行便一笔勾销。于是,虞诩一战擒杀贼众数百。随后,为了彻底扫平贼寇,虞诩又想出一计。暗地重金聘请家境贫寒且擅长缝纫的妇女,派她们去为贼众缝制带有记号的衣服。百姓对贼众扰乱农耕早已恨之入骨,得了虞诩的差遣纷纷自发寻找贼巢。如此,身穿带有记号衣服的贼众纷纷被捕快当街缉拿。余下乱贼不知就里,皆以为虞诩或是神明,遂惊恐四散,朝歌乃安。邓骘听闻,颇为苦笑无语。
"兵法: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自然之势也。今虏皆马骑,日行数百里,来如风雨,去如绝弦,以步追之,势不相及,所以虽屯兵二十余万,旷日而无功也。为使君计,莫如罢诸郡兵,各令出钱数千,二十人共市一马,以万骑之众,逐数千之虏,追尾掩截,其道自穷。便民利事,大功立矣!"
任尚听闻大喜,遂依计行事,先淘汰冗兵,之后再购买大量马匹组建骑兵。从此,汉军开始渐渐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战果。邓太后听闻虞诩满怀韬略,可谓一步百计,遂于115年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羌乱重灾区,治下辩,今成县)。
羌人听闻虞诩赴任,遂发兵截住陈仓要道阻止虞诩上任。虞诩又想出一计,先就地停车,并扬言请兵保护。羌人信以为真,纷纷撤兵掠夺周边财物,虞诩见状趁乱冲过。随后,日行百里的虞诩每到一处停歇必定吩咐手下增加饭灶。尾随的羌人见虞诩等人的饭灶逐日增多,疑惑虞诩是否已经得到郡兵迎接?乃退缩不前,虞诩终于走脱。来到武都后,虞诩调查之下才知道武都兵卒薄弱,实在不堪一战。此时,尾随的羌人又汇聚重兵而来。虞诩不待休息,立即率众迎敌。羌人人多势重,虞诩自忖不能正面取胜。遂定下一计:先设伏,再以老弱吸引贼众围城。随后,羌人见迎战的汉兵多羸弱不堪,乃纷纷踊跃攀城。虞诩见状,先调发弓弩手故意用小弩杀敌。小弩无力,其射程仅仅数十步远,羌人见状哗然,均以为汉兵不足为惧,遂以主力攻城。
站在城头的虞诩见羌众集结重兵强攻武都城,立即下令城中备好强弓硬弩,并以二十支强弓瞄准一羌,务求一击必杀。奋战多时,羌人战死颇众,纷纷惊惧败退。虞诩挥军掩杀,羌人沿途弃尸,连续退了数十里方才立住阵脚,虞诩也不追击,从容率军回城。明日,虞诩大举检阅士卒。随后,虞诩先率士卒自东门入北门,又从北门入东门,并来回变幻军装。城外羌人遥望武都城门,不知汉兵到底来了多少援兵,均面面相觑,人皆胆颤,乃深夜退走。正渡河遁走时,一彪人马突然杀出,羌军大乱四散,许多头颅和辎重均被逶弃。经此一战,羌人自认不敌虞诩,再也不敢寇乱武都。虞诩乃犒赏士卒、召集散亡、疏凿水道、开垦荒田。文章开头的略阳道即是此时修通。
经虞诩打理,武都人口从1万3千户很快飙升到三年后的4万多户,从此成为富足大郡。110年后,诸葛亮为北伐做准备时,特意来到祁山附近考察地形。随后给刘禅上了一本奏折,"祁山去沮(勉县茶店镇,汉时属武都郡)五百里,有万户民,嘱其丘墟,信为殷矣。"意思是我仅仅看祁山到略阳一带的坟墓,就知道此地人口有多少,有多富裕。这一切,有虞诩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