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崇祯是“亡国之君”到底有没有冤枉了他

2024-01-05 13:02     360kuai

1644年, 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的崇祯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后人评价“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然而崇祯帝在治理国家大政上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些弱点是导致他成为“亡国之君”的重要原因。

首先, 他不知恤民, 对老百姓加征不断。明代的加征不始于崇祯时, 而以崇祯时为最烈。万历时因辽东战事紧急, 开始加征“辽饷”。崇祯帝不仅保留了辽饷原额, 而且在原额520余万两的基础上又加征140余万两。除辽饷外, 崇祯帝又陆续向老百姓加征“剿饷”和“练饷”。崇祯十年, 为了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 又加征银200万两, 在原赋额上均摊, 称作“剿饷”。这种敲骨吸髓式的加征不是一年而止, 而且一开征就没有止息, 并且加征的数额越来越大。不少大臣屡次上疏切谏, 指出这种加征是挖肉补疮, 不仅不能平息内忧外患, 而是为渊驱鱼, 逼迫老百姓去造反。但崇祯帝却执迷不悟, 一边说着同情老百姓的话, 一边严令各级官员追缴。催征饷银成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 许多官员因催征不力而被治罪。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崇祯帝向农民加征再加征, 而他的后宫却储存着大量的“内帑”, 也就是皇帝的私家银两。自万历以后, 不断对全国进行各种名目的大搜刮, 将搜刮来的钱财送入内宫, 成为“内帑”, 其数量之大十分惊人。当特别紧急时, 有些大臣就请求拿出些“内帑”, 崇祯帝也确实不情愿地拿出过一些, 但毕竟是九牛之一毛。如果崇祯帝肯捐出这些“内帑”, 则完全不必对老百姓一再加征。身为一国之君, 原来却是个守财奴。崇祯帝口口声声说“朕非亡国之君”, 仅此一点, 亦足证此话为欺人之谈。

其次, 崇祯帝重用宦官, 政体日坏。崇祯帝处死大宦官魏忠贤后, 依然认为还是宦官最可靠。一方面提高了东厂权势。按照旧例, 东厂一般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人或第三人掌管, 最高职级为“提督”, 连魏忠贤也只是东厂提督而已。崇祯帝则一改旧规, 将东厂提督京营的宦官升为“总督”。实际上, 京营由宦官掌管时, 一般由东厂提督兼掌。崇祯帝将东厂提督升为总督乃破天荒之举, 其职级和权势都大为提高。他们不仅侦缉臣下更加严密, 而且还公然堂而皇之地上疏, 对大臣进行弹劾。这种情况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