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没文化”?这恐怕是个误会(2)

2024-04-01 07:22     搜狐

但是,这些毫无章法的大白话是否能证明朱元璋“没文化”呢?恐怕不能。

因为这除了跟朱元璋的个人表达习惯有关外,还跟当时的文化背景脱不开关系。在明朝之前,蒙元统治阶层多不通汉语,所以培养了大量翻译员,即“舌人”或“通事”,来帮助他们传达指令。而这些翻译员的汉语水平有限,也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所以就采用简明易懂的白话进行翻译,如此便形成了“白话讲章”“白话公牍”。据说元朝理学大家吴澄在给皇帝讲《资治通鉴》时编写的讲义,也都是当时流行的白话文。这种背景下,整个元朝,圣旨和高级公文往往是用汉语白话文传达。

而明朝建立后,几乎是自然而然地承袭了一些前朝的表达习惯。不光是朱元璋,当时的官吏百姓,可能都不觉得白话诏书有什么不妥。

朱元璋没文化?这是个误会!

那么重点来了,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到底如何呢?

其实,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短板,所以从他当上义军统帅后,就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虚心求教。当上皇帝后更是披星戴月,手不释卷。学习效果如何呢?来,翻开《明太祖实录》,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谈吐水平——

在要求国子生兼习骑射时,他说道“文足以经邦,武足以敬乱。尔等虽务文学,亦岂可忘武事哉,《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惟其有文武之才,则万邦以之为法矣。”

在讲到灾异祥瑞时,他拿宋真宗说事,“宋真宗亦号为贤君,安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既盟,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下曲意迎合,致使言祥瑞者相继于途,献芝草即三万余本。”

在讲到大臣要尽职尽责时,朱元璋又拿宋朝范仲淹作比,“昔范文正公凡日之所为必求与食相称,或有不及,明日必补之,其心始安。贤人君子于国家尽心如此,朝廷岂有废事,天下安得治?”……

史书中,类似这种引经据典的训话非常多,从四书五经到兵书阵法,从历史典故到天文星占,朱元璋都能信手拈来!

此外,朱元璋的文字水平也不差。朱元璋的存世手稿中,有一首诗作的初稿和修改稿都被留存了下来——初稿为:

野人朝阳缝破衲,夜月吟风景自纳。

山深树密未见人,浩气九天光周匝。

山人终岁栖岩谷,石径苔深坐茅屋。

身形似鹤槁灰如,心地一同渊水绿。

修改稿中,最后两句被改为:“去来绝迹亦何宗,心地长同渊水绿。”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