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五块钱 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购买力?(3)

2024-05-14 10:02     金融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影星杨在葆,1984年尝试第一次做导演,想去广州商讨改编话剧《南方的风》。但当时北京至广州高达百元的单程机票前,却让月工资只有88元的杨在葆纠结不已。直到广州方面主动表态,解决杨在葆等人的一切交通费用,此事才顺利成行。然后,就有了那部改编自《南方的风》,且震撼一代人的经典电影:《代理市长》。

更能说明这工资水平的,还有1981年全国六十个城市试点的“公有住房全价出售”改革。一套住房的售价在每平120-150元之间。今天看是白菜价,当时对比工资,却是天文数字。以《经济日报》记者谢然浩的记录说:“由于当时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实在太低,1981年底也就基本停顿了下来。”

所以,“1981年五块钱购买力如何”的问题,与工资物价一比,也清楚折射了1981年的生活状况:在改革开放的伊始,大多数人,真是捏着荷包过日子。

而且,别看五块钱在“买菜”“餐饮”等消费项目上,在1981年能办不少“大事”,但放在八十年代另一些“消费项目”上,却也办不成什么事。

比如买牛仔裤,这个当时的“新鲜玩意”,1985年登陆中国后就引爆全国。当时一条牛仔裤的售价,最便宜也要25元,贵的要30多元。一些年轻人参加工作的头一个月工资,估计还买不了一条裤子。但即使这样,手里稍有点钱的青年,砸钱也要美一下,因为“小格子呢的夹克衫配水洗牛仔裤是最流行的”。但大多数人买一条,都是一穿穿到坏,缝缝补补接着穿,谁家要有两条以上牛仔裤?那是标准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