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外卖勺子真的不能用?博主买1100把塑料勺,找了三家实验室,花费7个月完成31项检测

2024-03-14 15:45     网易

7个月,31项检测,黑色外卖勺子真的不能用?

​这是一次真实的「跑断腿」对抗「张张嘴」:为了检验「黑色的外卖勺子到底能不能用」,我们批发了六种外卖餐具,找了三家实验室,做了 高锰酸钾消耗量检测、重金属检测、脱色试验、两次微生物检测、五次不同物质的迁移量检测 ,做了材质鉴定 ,拿到了六种塑料勺子的DSC熔融曲线,前前后后消耗了1100多把塑料勺,花掉了32385元,严重超出节目立项时领导批给的预算。

更糟的是,整个过程持续好几个月,到最终能够出这期视频,你可能已经不记得有过这么一个热点了。

更更更糟的是,这个问题不同于「是否符合国标」那样的简单判断,我们做这么多测试,花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到头来还是不敢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一个结论,只能说:我们努力扒来了能扒的所有证据,希望带着观众们,尽可能地逼近真相。‍‍

关于「黑色外卖勺子不能用」这条所谓的「生活小知识」,我们在分析之前,可能得复习一下它的由来:

整个故事还是那套熟悉的「网友亲历」「业内秘辛」,说黑色的一次性餐勺「全是回收废塑料生产的,什么成分都有」,生产和分装环境也很不卫生,工人边装袋边挖鼻屎。然后就有消费者补充了,说一打开外卖的餐具袋,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塑料味」。

所以,「黑色的外卖勺子能不能用」这个问题,根据流言的理由可以拆作三个部分:它真的不卫生吗?里边是什么成分?以及,是不是拿回收塑料生产的?

不过在讲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解决一个更简单的:打开外卖餐具袋,那股「刺鼻的塑料味」,它来自哪里?
刺鼻的塑料味?

通过网上找到的批发商,我们批发了6种一次性餐具包作为样品,相信中小外卖餐馆的餐具,跟我们也来自相似的渠道。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里边哪些是你看着眼熟、用过的。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6种餐具包做个小测试:我找来几名同事,请他们蒙上眼睛,再打开餐具包的袋子让他们闻气味。结果就像刚才看到的,他们确实能闻到一股气味,但这种气味,是在一次性筷子上最浓烈。

‍‍6种餐具包里,刚好还有一种是袋里只装了勺子的,这种袋子在他们鼻子边上开袋,也都没让他们感到什么气味。所以,「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并非来自塑料勺,而是包装袋里另一种餐具--一次性筷子。

为了防腐、漂白等作用,在一次性筷子的生产过程中,厂商会用亚硫酸盐来浸泡竹筷,处理后的筷子存在二氧化硫残留,并因此带有 一点刺激性气味,只要在国标的限量范围内,就都是合规的操作。之前也有媒体找实验室做过检测,结果是「11种样品全部变色,证明全部检出二氧化硫,但含量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其实,只要你手边有一套未拆封的一次性餐具,都很容易检验这种气味的来源。对比着闻一下里边的勺子和筷子,筷子的气味一定都比勺子浓烈太多,气味持续的时间也长很多。那接下来,我们就要依靠实验室的力量,来检验流言本身了。

黑色勺子真不卫生吗?

鉴别这些勺子是否卫生,还是得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里,对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含量都作出了限制,且脱色试验结果必须为阴性,基本是针对塑料本身的安全性。

因为坊间说法还重点描述了勺子的生产及分装环境不卫生,所以我们再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2016),加上了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的检测。整合所有检测结果,均在国标限量范围以内,安全性上应该说都是过关的。但六种检测项目中,还是有总迁移量和高锰酸钾消耗量这两项的结果形成了区分度,先把结果列到这里。

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个高锰酸钾消耗量踩线达标、总迁移量也不够乐观的勺子是哪一种?它竟然是所有样品里透明度最好,看着最有档次的「加厚土豪美式勺」。

而做工看着最不讲究的普通黑勺,和同样做工不讲究的普通白勺比起来,这两项指标是半斤八两,并没有换个颜色就更可靠的现象发生。

按照食安方面的国标规定,「黑色外卖勺不能用」的说法到这里就已经不成立了。但很显然这样并不能让人安心,流言的本质核心,其实是说黑色勺子用了「回收塑料」,里边「什么成分都可能有」。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成分都检测一遍,所以还是先来鉴定下这些勺子所用的塑料材质吧!

用的什么材质?

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材质可分为七类,我们在很多塑料制品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分类标识:PET、HDPE、PVC、LDPE、PP、PS以及OTHER--其他。这些编码对一般人来说肯定是天书,好在经过检测可知,我们只需要关注其中两种--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六种样品里,有三种的材质是PP,另外三种是PS。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