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美国关闭GPS,各国导弹将会变“瞎子”?唯独有2国是例外

2024-05-08 09:26     今日头条

一旦美国关闭GPS,各国导弹将会变"瞎子"?唯独有2国是例外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历经二十年打磨,斥资300亿美元,完成了GPS这一人类伟大壮举。

而GPS在问世后的实际作战应用,也着实做到了让人们瞠目结舌、胆战心惊。

1991年海湾战争,伊拉克妄图用强悍的陆军力量来和美军打上一场持久战,结果美军利用尚未全面建成的GPS,发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精确制导武器。

共计288枚战斧导弹,总体命中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8%,最终历时42天海湾战争结束,美军以阵亡146人的代价,换取了伊拉克十万名士兵的生命,这场战争也被外界宣扬为"GPS的胜利"。

就算到了21世纪,只要美国把GPS一关,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导弹就要变成无头苍蝇。但只有两个国家是例外,那就是中国和俄罗斯。

GPS的霸权

目前全球一共有四种GPS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还有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世界上首款GPS还是美国率先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备在海陆空三维导航定位功能,在当时可谓一骑绝尘。

GPS作为闻所未闻的稀罕物,初次登场就令人胆战心惊,回望伊拉克排成长龙的坦克,寸步未行就被炸成废铁,任谁看了都心有余悸。

2001年美英联军对阿富汗展开地毯轰炸,在短期内投放了2.2万枚炸弹,整体命中率达到75%,高命中率的幕后帮手,正是来自于GPS的鼎力相助,就连老美前参谋长联席主席都亲口所言:没有GPS,美国在这几年的战争将无法取得一场胜利。

从海湾战争、沙漠之狐军事行动到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GPS的技术和实战应用逐渐完善扩大,它自身的能力和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提高。

伊拉克和阿富汗用自身的惨痛经历告诫我们,不要过度依赖他国卫星导航技术,美国的巡航导弹可以在十米误差之内精准命中目标,但伊拉克的防空雷达却一无所用。这种情况在现代战争同样适用,不掌握自己的GPS系统,必然会让国家安全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

而真正让我国下定决心,要打造属于自己GPS系统的原因,还是要起源于1993年的银河号货轮事件。

1993年7月23日,美国以查获情报,得知中国银河号货船向伊朗秘密输运化学武器为由,要求检查银河号货船,同时扬言对中国实施惩戒。

无凭无据,空口白牙就要拦截我国货船?对此中国当然是绝不答应,未曾想美国直接先斩后奏,关闭了银河号的GPS信号,同时向银河号所在海域派遣军舰飞机进行实地检查。失去方向的银河号顿时成了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凭美军发落,对此我国当时确实无计可施。

当美军查阅了银河号最后一个货轮仍一无所获后,他们若无其事的选择了原路返回,而银河号却最终因此在印度洋漂流了33天,这件事无疑是狠狠地打了我国一个响亮的耳光,此后祖国励志一定要研发自己的GPS系统!

1994年12月,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我国开始了艰辛万分的研制之路。

"中国版GPS"研发历程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GPS自研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首先就是缺少卫星系统核心部件,比如星载原子钟、自主定轨,同时还缺少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航天发射能力也是十分落后,短时间内想完成多卫星发射无疑是痴人说梦。

此时美国已经在GPS项目投资超两百亿美元,并且GPS每年的维护费用就高达五亿美元,同时期中国经济基础是相当匮乏的,项目拨款也才只有一百亿人民币,可谓捉襟见肘。

并且在当时美国也是千方百计的阻挠中国GPS的研制,他们联合欧美国家对中国实施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对中国的GPS系统间断性的进行干扰,这几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只能高价买入他国核心部件,同时要想方设法绕过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中国第一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五年后北斗二号正式提供区域性导航服务,这是中国在全球定位领域的一大跨越,标志着中国GPS实现从无到有投入应用,走上了不断完善改进的道路。

经过三十余年的日渐精进,北斗系统现今已经全面进入全球服务阶段,它目前由中近地轨道卫星、地面控制站、用户设备等组成,采用中高轨导航卫星,相较于美国GPS能扩大服务范围,同时能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和精确度。

为了保证北斗系统免受其他国家导航卫星的干扰,北斗选用了B1、B2和B3三个频段,确保其信号独立性,同时北斗信号结构也实现极强的抗干扰编码设计,是真正独立的卫星定位系统。

回望中国北斗系统的成功道路,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刘经南。

刘经南1943年出生于湖南,研究生毕业后,感受到卫星时代即将来临,长期居住野外工作,作息紊乱让他患上严重肠胃病,三年研究生下来,刘经南一米七的汉子体重下降至一百出头。

当时卫星测量基准的地心坐标系与地面大地坐标系的转换关系成为国际大地测量界的前沿研究方向,这期间他成功用理论和实践证明了三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为一场历时十几年的国际争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86年刘经南重返母校,全心全意的投入到GPS领域研究,为了突破美国GPS技术限制,刘经南耕耘深究十一年,期间在实验室、资料库、野外度过了无数日夜,最终创造性的提出分布式广域差分技术,并研究出我国首个GPS商品化软件。

1999年刘经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他对中国GPS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学史上熠熠生辉。

在北斗系统问世后,如何将中国北斗成长为世界北斗,这个跨步让一众科学家绞尽脑汁。2018年中国北斗正式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中国政府此后在公开场合多次承诺,将采取积极态度推进北斗系统的国际领域合作,中方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共享北斗技术成果,希望北斗能为全人类带来优秀的卫星导航服务。

现如今北斗系统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在交通农业、救援安全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根据2019年数据统计,北斗目前占比中国市场份额高达60%,贡献国民经济4000亿!

北斗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也在积极与新技术融合,比如北斗+5G,就能实现更快速稳定的网络通信,北斗+新能源智能汽车,就能让汽车实现无人驾驶等从前遥不可及的功能。

在关于北斗和美国GPS的市场争夺中,据高德最新统计,目前高德地区与北斗卫星的交互每天多达2100亿次,卫星使用数量超越GPS30%,这无疑是一种积极良好的信号,代表北斗目前起码夺取了国内导航主导地位。

就技术本身而言,北斗也在精确度上比较GPS有明显优势,GPS定位精度一般在十米,而 北斗得益于更为庞大的卫星数量,能将精度保持在一米以内,甚至提供车道级导航等先进功能。

同时北斗具备双向通信功能,既能接收信号又能返回信息,这是关乎安全性能的重要问题,当有人遇险时,他不仅能通过北斗求救,还能接受反馈信息来确认是否获救。

目前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正在直接使用北斗提供的导航服务,北斗无人机甚至被用于非洲农田喷洒和地形测绘,伴随着未来北斗系统性能的不断升级,使用接受北斗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多不断增长,而中国也在始终致力于北斗系统和其他国家的兼容合作。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封锁,中国都将拿出无惧无畏的态度面貌来实现突破与超越,民族骨子里的自信和骄傲无法泯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