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一人饰八角,大学生上当差点影响毕业

2023-08-09 11:03     搜狐

原标题:骗子一人饰八角,大学生上当差点影响毕业

摘要:他们自称离异的女人、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教师、沈阳的外卖员、南昌的快递员、某校的大学生、八年周刊记者……事实上,这些账号背后都指向同一个人。那些为了学科研究、毕业论文在线上招募访谈对象的学生们,成了被瞄准的"猎物"。

过去三年,线下的一些学术研究受限,转移到线上,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伪造身份的"骗子"用编造的信息接受访谈,成为论文中"被污染的数据",有人被骗走生活费,还有人差点耽误毕业。初涉世事的年轻人,正在象牙塔之外,承受社会教给他们的"第一课"。

隐秘而微小的骗局

如果不是点开豆瓣小组的帖子"吃瓜",小贺不会意外发现,自己也成了那个被骗的人。去年年底,她看到有人讲述"招募访谈被骗":发帖人挂出了五个微信截图,是同一个人假扮的--他们说话的语气、声音以及对同一个问题的观点都非常相似。

"怎么她截图的微信我也见过?"小贺意识到不对劲。她在欧洲读社科专业的博士,就在一两个月前,为了完成一篇研究平台劳工的论文,在豆瓣和小红书上发布了招募信息,想找一些合适的研究对象。

学生接触的圈子有限,加上之前疫情,线上招募变得普遍。小贺进展顺利,大概是因为80块一个人的访谈费,陆陆续续有十多个人找到她,表达了意愿。

被挂的"骗子"是其中一个访谈对象推荐的同事,那个访谈对象声称做过数据标注工作,对方"很真诚、很有礼貌",对于这份专业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也都答上了,比如如何在平台上接任务、工作有哪些具体步骤,还主动提出推荐自己的同事。

招募访谈小组里的避雷帖

小贺从没想过在学术访谈中,存在被骗的可能性。她决定找对方核实一下。"可以提供一下工作证明吗?用于存档保存。"对方发来的不是工作证照片,而是一张网上下载的2D电子名牌,然后马上就撤回了。小贺质问:"为什么你推荐的人被曝光是'骗子'?我们受骗的学生准备投诉报警了。"对方拿不出更多证据,也不再回消息。

小贺顿时有点崩溃。耗时三个月收集的20个数据还在她电脑里,其中有5个可能是作废的,作废的还有500块左右的访谈费和介绍费。更让她耿耿于怀的是,浪费了原本宝贵的访谈时间和数据,以及情感上的信任。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