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说到古代纪年方式,大家对"年号"自然不会陌生,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背后折射的制度变迁。一般说来,"年号"最初初源可追溯至西周"共和执政",其年号即为"共和",但这只是个例,此后未能延续使用。直到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定年号为"建元",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年号,从此这一传统延续两千多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日本、越南、新罗、吐蕃、大理等政权也都纷纷效仿。
在这漫长的时光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终生只用一个年号,有的皇帝却一两年就改一个年号--比如南北朝与唐宋。不仅数量多,还具有浓厚的奇葩色彩。比如梁武帝萧衍的年号,有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等,倘若在位时间再长一些,估计还能弄出个"方大同"。
其中武则天的年号之多令人咋舌,从光宅、垂拱到如意、长寿、证圣,再到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总数多达17个,前面几个还引经据典,后面则越起越俗,崇拜之风愈发浓厚。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只用一个年号(明英宗、皇太极除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