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呼皇帝一般用谥号,为什么在唐朝之后改为用庙号(4)

2022-11-18 08:39  360kuai

如果将谥号加长仅仅是武则天的个人行为的话,那还算不上什么转折点。问题是武则天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后世纷纷效仿她,将谥号加到特别长。

例如,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就将自己奶奶加谥号的做法发扬光大:他将唐高祖的谥号加成"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谥号加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的谥号加成"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等等。

唐朝以后的历代帝王,不断的把各种好字好词加到自己先辈的谥号之中,就怕字典里的词不够用。就这样,谥号的长度越来越大,含义也越来越浮夸扯淡,到了清朝,甚至出现了二十多个字的谥号,那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着实让人觉得恶心,谥号也彻底失去了它的评价分析、盖棺定论的作用。

幸好庙号的短小精悍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唐朝以前,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例如西汉对于庙号的拟定就十分慎重严格,只有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和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这四位皇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