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私下里半开玩笑半抱怨地说他是个“怪老头儿”。
我国惯性导航技术专家谢天怀就是陆老的高徒。他说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总共改了九次,整整写了一年。在别人那里轻松过关的事到了陆院士手里,不是文章改个“大花脸”,就是技术上细细核验,但是谁都不敢急,他更怕惹敬爱的老师发现学生马虎浮躁而发脾气。
2004年陆院士在帮研究所的年轻同事们分析课题
面对别人在专业上的求教,陆院士从不看对方什么身份,一定认认真真共同查找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位老人甚至在90多岁的高龄,还常常接待拎着电脑捧着图纸上门求助的年轻晚辈。
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中国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解决人才断层,花甲之年的他,亲自给中青年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专业技术课。他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机会,多渠道聘请专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人才,促进了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
而对于自己早年接受的教育,陆元九院士深深感恩。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导查尔斯·德雷伯来华交流考察,陆老全程接待,每天见老师前一定整理衣服,恭恭敬敬。
上世纪80年代,陆院士接待自己的老师德雷伯教授
陆老80多岁时拜望中央大学时的老师柏实义,弯腰相拜,临走时在屋外脱帽向老师夫妇鞠躬致礼。
早年他求学过的南京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逢校庆,他会专程发去贺信。
2021年5月20日宁海中学校史馆开馆,陆元九院士在发来的贺信中谦逊地写道:“宁海中学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所得到的优良教育,为之后走向科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
初中时的几何教员胡思齐,是陆老至今难忘的恩师——每次靠着聪明他以最快的速度答完题目后,胡老师总会让他留下再检查几遍,修改完错误后还让他继续留下想想有没有别的解题思路。对一位少年来说,这是严谨科学精神的最初启蒙。
1998年,陆元九在美国专程看望胡老师的夫人。一进门,这位身高一米八而且还有腰疾的老院士,弯下身躯,双膝跪地,对分别几十年的胡师母说:“请师母大人受弟子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