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上了热搜:辽宁一对父子去某洗浴中心泡澡,没想到,4岁儿子却在公共泡池里大便,更让人无语的是,事后,父亲竟试图带着孩子悄悄离开。
后来工作人员拦住父子两,要求赔偿损失1000元,父亲不但拒绝,还抱着孩子与工作人员推搡,对工作人员恶语相向,最终强行闯门离开
新闻报道后,男子与洗浴中心达成协议,各自承担500元。
我们不去评论4岁的孩子,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但孩子做错事,作为监护人的父亲,就应该承担责任,主动道歉,赔偿损失,而不是以孩子为盾牌,逃脱责任,还当街撒泼,态度恶劣,难道他就没想过自己的这些行为,会被孩子模仿学习,长大后也不辨是非吗?
一、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关于“熊孩子”报道,我们已经屡见不鲜。孩子一出生是一张白纸,为什么纯洁可爱的他们会变成人人厌恶“熊孩子”?其实这些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不重视规则,不重视责任心,漠视他人的“熊父母”。
你看一男孩高铁高声尖叫,女生提醒反被母亲扇耳光,一女生疑被8岁男孩摸臀,她理论时遭男孩母亲打骂等这些热搜新闻,就让人心痛。
当孩子恶作剧时或他们犯错误时,领着孩子亲自道歉,就是在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公共场所与他人财物的礼节,但是有的父母却纵着孩子的“熊”以及错误,甚至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示出“熊”的言行举止。
要知道,父母自己如何“做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你的样子,往往就是孩子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