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何草草杀掉开国功臣刘文静?缘于对李世民、刘文静严重不满(2)

2021-07-13 16:52     360kuai

然而,在李渊尚未付诸行动之时,即617年阴历五月,数万突厥铁骑突然包围了太原,寡不敌众的李渊不得不上演一出空城计。突厥骑兵来到城下,却发现太原城门洞开,城墙上没有一面旗帜,也不见一兵一卒。此情此景令突厥骑兵大惑不解,他们进入外城北门后,旋即从东门退出。由于怀疑有诈,突厥决定收兵,没有进攻内城。这一出空城计虽然保住了太原,但李渊深知,与突厥和好已刻不容缓。倘若突厥再次兵临城下,李渊及众将都将性命难保。

李渊立即修书与突厥可汗,承诺以中原的钱财珠宝换取突厥的直接军事协助,至少让突厥承诺不干涉李渊统一中原。但是突厥要求李渊称臣受封易帜,李渊态度消极。而李世民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而且早有先例,向突厥称臣不等于永远成为其附庸。李世民的重要谋士裴寂和刘文静,制造若李渊拒绝接受突厥的条件,士兵就会发动兵变的舆论,向李渊施压。他们还向李渊解释说:"且今士众已集,所乏马者。蕃人未是,急须胡马,待之如渴。若更迟留,恐其有悔。''后来,李渊以"事机相迫"为由同意了李世民及其谋士裴寂、刘文静的建议。

之后,刘文静动辄出使突厥,虽动机不错,但常有背主之举,如违背李渊真实意图,编造唐国公李渊"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再如刘文静为获得突厥良马和军事援助,背地里在突厥牙帐点烛焚香,以李世民名义与突利可汗在神灵前发誓结成香火兄弟。香火兄弟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乃至当一方结婚时,其他兄弟不仅前来庆贺,还会与新娘共度一夜。而按照突厥的习俗,新郎不能因此妒忌他的香火兄弟。李世民的母亲有游牧民族血统,李世民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突厥语,这也是李世民被突厥接纳,并与突利结成香火兄弟,不可忽视的原因。

李渊是反隋主帅,后为唐朝开国皇帝,自然不愿背负向游牧民族称臣的责任和骂名,他始终认为自己是被胁从的,尽管当时李渊若想打下江山,不向突厥称臣,别无选择。李世民和刘文静也有同样的心理。李世民曾对臣子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他命负责为自己编撰实录的史官掩盖他在事件中的作用,把向突厥称臣完全归咎于父亲一人。裴寂虽劝说过李渊向突厥称臣受封,但此后与突厥打交道的主要是刘文静,裴寂与李渊个人关系又非常好,因此,李渊对裴寂的过往所为并不在意。但李世民、刘文静不主动揽责,刻意给世人造成向突厥称臣受封是李渊所为的印象,刘文静又是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增加了李渊生前死后不可预知的皇权变数,说白了,刘文静的存在,使李世民集团对李渊及太子都是一种比较大的威胁,使得李渊对李世民和刘文静心生厌恶。李渊对李世民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无可奈何,但对刘文静不满,后果就会大不一样。

刘文静认为功在裴寂之上,却职位远不如裴寂高,于是嫉恨裴寂。一次刘文静酒后口吐狂言,以剑击柱,小妾告发他谋反。李世民力保,说他只是不满裴寂,并无谋反之意。想必李世民之力保,反倒使李渊更加生气。裴寂又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刘文静为唐朝的建立有大功,李渊曾多次赞誉,但对刘文静的为人处世,李渊也很清楚。裴寂的一番话,李渊是认同的。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不满之心、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时年五十二岁。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