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
--《明史.职官志》
大汉将军虽然名为将军,但并非行军作战的高级将领,而是殿廷卫士,兼事依仗、巡幸、宿卫,隶属于锦衣卫。"大汉将军"虽然和"将军"关系不大,但"大汉"一词却算是实至名归。
生活于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对于"大汉将军"得名由来做出了解释:"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凡有所请给,名曰'大汉衣粮'。"
而除了名字很强大以外,大汉将军的卖相也是相当不错,《明太祖实录》记载:"凡早晚朝及宿卫扈驾,俱执金瓜,披铁甲,佩弓矢,冠红缨铁盔帽,列侍左右。"
大汉将军的盔甲依照明朝甲胄的最高规格,身着金甲白盔或者白甲金盔,皆用制作工艺繁琐的山文甲,披挂全套带护臂,戴凤翅盔簪缨高耸,华丽程度可见一斑。
《出警入跸图》中手持金瓜锤的大汉将军们
大汉将军容易唬人,除了精良的装备以外,也与明初明军的作战体系有关,明初并不仅仅将"将军"一词作为对将领的称呼,作为一种职衔,"将军"也同时隶属于征战时的行伍官系统,位列于明确军队的指挥系统。
在明初行伍中,存在着这样的行伍序列:征虏大将军:明初各将领中级别最高,统帅全军主力,常作为一场大规模战役的总指挥,在早期对于北元的大规模战争中被任命。
征某将军:比征虏大将军更次一级,负责指挥统筹单独一路的战事。
副将军:作为征某将军的副手,协助指挥战事。
参将:位列将军和副将军之下,是明朝建立伊始参与各类大型战役所设立的辅助将领。这样的行伍系统,既能保证有效的统辖军队,同时还授予灵活,不受原本官职的限制。既有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元勋担任,也有高级卫所军官被选拔,这样的军事体系灵活多变,同时适应规模不一的战争,这样的"将军"在明初也颇有地位。
而"大汉将军",并不属于明初行伍序列,是个最多时足足有一千五百人的团队,因为既有名头又有卖相,很容易让人们对于名色各异的"将军"产生混淆,也对大汉将军的职能产生了误解。
如果将明初的大汉将军同当时的文学作品做个对比,和《西游记》里沙僧曾在天庭任职的卷帘大将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