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消失的普鲁士和选对盟友到底有多重要(9)

2022-09-08 05:59  360kuai

威廉二世的德意志时代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三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所谓"功高盖主",威廉二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罢黜俾斯麦这个统一德国、但权力却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宰相。虽然威廉二世在开疆扩土和外交上不及俾斯麦的老谋深算,但在内政和殖民上却远超他的前宰相。德意志帝国境内的旧贵族、新兴的资产阶级、平民、工人、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波兰人第一次被完整的联合在一起。因为他的海外殖民政策和对俄国态度的急转直下几乎团结之前反抗帝国统治的所有异议者;不但如此,而且威廉二世善于运用'大日耳曼主义'、'大海军主义'、'阳光下的地盘'等足够能鼓动人心的口号来向所有德意志人民和国内非日耳曼人开了一张令人向往的空头支票。所有人都相信自己国家的未来一片美好,但却忽视了严酷的外交,最终这个曾经用了3年就统一全德意志的帝国、只走了47年就悄然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场。

德意志帝国的致命伤是她贫乏且不计后果的外交策略,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央、又因为普法战争中给法国人带来难以磨灭的羞辱,导致她的外交政策必定将'围堵法国'作为最优先的考量;而且,德国已经与一个强大的邻国发生矛盾、不想再另加新的敌人,所以都不得不在各种外交场合支持与自己领土接壤最多的奥匈帝国,以此换取奥国不和法国结盟的可能;俄罗斯帝国原本是普鲁士忠实的盟友,但是接连遭到德·奥两国在外交上的背叛,以至于破天荒和英国与世仇法国重新交好。德意志帝国一建立,就注定她的外交失败、也注定她的命运必定和奥匈紧紧地绑在一起;仅因为奥匈这个"活跃的配角"而深陷外交孤立和资源短缺无法自拔、还和她的盟友一起掉入国内各种起义和革命的深渊、最后被名为一战的车轮碾得粉碎。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