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也明白,这等军国大计,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定策的,他必须将道理讲明白将通透,讲的皇帝和满朝公卿全都心服口服才行。于是,他又接连上了两道奏书,进一步阐述他的屯田战略,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洋洋洒洒数千言,一口气提出屯田十二条好处,以及整个时间表和任务书,极言先零精兵,不过七八千人,且分散饥冻,灭亡在即,我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又据高处有瞭望之利,战事一年之内当可结束,最迟到明年春天,羌乱必定。

赵充国的这篇千古雄文《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小生还是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搜来读,照我看它不仅是古代奏章的经典之作,且对我们写现代公文都大有裨益。说实话,当今天下之公文,大多内容空洞套话连篇,实在让人听了打瞌睡。
当然,赵充国奏书写的再好,再利害分明,再能打动人心,最后还是得靠皇帝拍板。万幸刘询还真是个好皇帝,其实要做个好皇帝也不是那么难:第一用人不疑,不要动不动就砍人脑袋;再有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善于运用集体智慧,不要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所以赵充国前后上了三道屯田奏,刘询也就一连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朝议。当然认识真理也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赞同赵充国的人不过十分之三;等到第二次上书,赞成者就有了一半;待最后一次,便有了八成人赞成他的意见。刘询便下诏责问那些刚开始不赞同的人,大家全跪下来磕头认错,对赵充国表示服气。就连先前最大的反对派、丞相魏相也说:"臣等愚昧,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保其计可必用也。"宣帝闻言大悦,下诏令赵充国依计行事,并嘱咐他要多进饭食,小心用兵,保重病体,注意休息。
事实证明,赵充国的奏书经得起群臣拷问、受得住历史敲打,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