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捷振奋人心,但明军的守势陷入这样的被动,显然是谁都没有料到的,朝廷上下也对此议论纷纷,有人参劾他与后金议和没有成效,致使后金军队同时攻掠朝鲜和锦州,而且对袁崇焕不救援锦州多加批评。最终其他人官升两级,唯有袁崇焕官升一级,显是失去魏忠贤信任,不贬而贬了,袁崇焕于是愤而离官。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宁远大捷"还是"宁锦大捷",都未曾消耗后金的有生力量,而明军在其攻势下显得左支右绌,难以为继,如果后金坚持继续攻击,很难说锦州还能支撑多久。从这两次所谓的大捷中,暴露的问题其实非常多:首先是明军不敢出城迎战金军,这对他们来说十分劣势;其次宁州和锦州之间并没有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救援的有效防线,反而让皇太极设计了一出引蛇出洞;最后,袁崇焕对后金战略决策上的判断失误,对方并没有同意议和,明军错失进攻的机会,让自身陷入困境,这也是他招致争议的最大原因。
但是在崇祯即位之后,袁崇焕和一大批东林党人同被启用,袁崇焕更是得到了崇祯深深的信任,除了要感谢魏忠贤的不贬而贬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宁远大捷给袁崇焕带来的巨大声誉。明与后金对峙八年,从未一胜,此次胜利是"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可以想见,在长达八年的斗争中,这样一场胜利来得多么珍贵和不容易,这也是崇祯认定袁崇焕有将帅之才的根本原因。一场胜利掩盖了很多问题,包括袁崇焕自身性格上的诸多缺陷,战略意识上的短浅,崇祯因此胜利而盲目相信袁崇焕更是错中之错。其实不是没有人向崇祯告过袁崇焕的状,只是当时崇祯认为不过是官员为了自保罢了,没有重视,且当时审案的官员为了不广结怨恨,有意包庇,才使袁崇焕成为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