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衣带诏事件",旨在除掉曹操的董承,还有刺杀伏皇后的举动(3)

2022-10-21 06:39  360kuai

《裴注三国志》版本:在《后汉书》版本补充细节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引注的《献帝纪》对这件事的记载与《后汉书》大同小异,只是补充了一些细节:董承等人原本是想用多个马笼头拆解绑在一起送刘协下岸,这个时候中宫仆(为皇后驾车的官职,由宦官担任)伏德一边搀扶伏皇后,一边携带十匹绢布。于是董承夺走这些绢布做绳索,让行军校尉尚弘背着刘协下岸。大体上和《后汉书》一样,也是危急关头的权宜之计。

《后汉纪》版本:揭露董承刺杀伏皇后真相

《后汉纪》的记载与《后汉书》、《裴注三国志》的版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揭露董承刺杀伏皇后一事。董承令符节令孙俨(与孙徽应该是同一人,传抄中出现错误)从人群中突然砍杀伏皇后,一个左灵的人发现孙俨的动向,厉声喝止孙俨,也用到保护伏皇后。于是孙俨杀死旁边的侍者。伏德认为马笼头不牢固,拿出绢布制造绳索。其余情节就与《献帝纪》类似了。

余论

《后汉书》、《裴注三国志》、《后汉纪》对董承冒犯伏皇后一事的记载莫衷一是,除了细节上的些微差别之外,最大的分歧就在于董承的动机。《后汉书》、《裴注三国志》的记载中,董承只是为了夺取绢布,为刘协制造逃生通道而已;而《后汉纪》的记载中,董承明显是刺杀伏皇后,结果被左灵阻止。总的来说,三者的记载并没有逻辑上的巨大冲突,所以没有证据证明《后汉纪》记载错误,《后汉书》以及《献帝纪》不载此事而已。

董承的动机也非常明显,他的女儿是刘协的妃子,杀死伏皇后就可以给董贵人让路。一旦董承、杨奉成功护送天子东归,董承拥有巨大的功劳和威望,加上外戚的身份,就可以获得极高的权重。如果不是曹操的突然介入,董承、杨奉、韩暹这些护送有功的人物确实也都得到了回报,成为东汉朝廷的最主要人物,尽管这个朝廷已经几乎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至于董承杀死伏皇后之后,究竟是想尽可能为自己擭取权利,还是学东汉外戚权臣控制天子;董承接受"衣带诏"是想匡扶汉室,还是与曹操争权夺利,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是读者见仁见智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后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