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是如何对部下论功行赏的(2)

2022-11-07 15:59     360kuai

正月二十二日,赵匡胤将论功行赏的目标瞄向其智囊团——赵普、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李处耘等人。在论功行赏中,赵匡胤封刘熙古、赵普为左右谏 议大夫,吕余庆为给事中,沈义伦为户部郎中,李处耘任枢密承旨。在这里,赵匡胤的论功行赏变得微妙起来。因为若论功的话,赵普功莫大焉,正是他献计,劝赵匡胤仿效九年前郭威发动兵变的故伎,采用陈桥兵变的方式实施上位的。赵普不仅献计,还对兵变时的气氛营造、时机把握、风险评估、内外接应以及善后处理都有一套预案。可以说,赵普对陈桥兵变功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即便如此,他得到的奖赏却只是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的官职右谏议大夫。与此同时,赵匡胤对后周的高官全盘留用。他封周恭帝为郑王,迁居西京洛阳;前宰相范质、王溥分别加侍中、司空,继续在新朝里得到重用。虽说是论功行赏,可功赏之间完全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赵匡胤如是安排,究竟有一种怎样的机心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后周文武百官的人心需要安抚。前宰相范质、王溥安排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着新朝政局的稳定。正是鉴于前宰相范质、王溥在新朝稳定过程中的重要性,赵匡胤才分别加他们为侍中、司空,让其继续在新朝里得到重用,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不过,赵匡胤其实也没有亏待他的智囊团。由于赵匡胤智囊团成员原来的官位很低,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升任朝廷要职,因此,他采取的对策是名实不符——赵普等名位虽低却掌握实权,如赵普在当时就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实际控制枢密院。赵匡胤同时免去范质、王溥的参知枢密院事兼职,虽然他们分别加侍中、司空,实际却是明升暗降。

这样的升降还在持续。随着时机成熟,赵匡胤的褒贬用心愈加彰显。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叛乱后,赵普被升为枢密副使,进一步掌握枢密院大权。建隆三年十月,宋帝国的局面完全稳定后,赵匡胤罢免了留用的后周时代枢密使吴廷祚,升赵普为枢密使,李处耘为枢密副使,从而将枢密院大权完全掌控在自己人手里。乾德二年(964)正月,赵匡胤将留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日罢相,从而完成了全新的人事更替。

其实,赵匡胤人事安排的机心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他对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处理就堪称大手笔。李重进与张永德二人称得上是宋帝国的心腹大患。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后周皇亲国戚身份,还在于他们都是带兵之人。赵匡胤处理李重进的模式是武力镇压,这是因为他反宋,所以有镇压的理由与借口。但张永德规规矩矩,被周世宗改任节度使后并不轻举妄动。这对赵匡胤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张永德貌似哑弹,实际上却是颗定时炸弹,不定什么时候就爆了——又不能在没有合适理由的情况下对他痛下杀手,否则会对宋帝国的人心稳定造成波动。两难之下,赵匡胤的对策是严密监视,赏防并举。他论功行赏时赏给张二十万钱,以收买人心。同时,宣布张永德由忠武节度使改任武胜节度使。这样一来,他的驻地就从离东京很近的许州不得不迁到较为偏远的邓州(今河南邓县),对京城不再造成直接威胁。《宋史》记载说,张永德“尽太祖朝而恩渥不替”。这说明终其一生,赵匡胤对他是持冷淡态度的。“严密监视,赏防并举”这样一个八字方针确保了北宋帝国的安全,赵匡胤的人事安排应该说还是起了大作用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