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刘邦废太子不成,又是如何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盘算的?(2)

2021-10-11 11:19  360kuai

赵尧是机灵人,耳聪眼明,手勤嘴紧,好动脑筋。刘邦废太子不成的挫折,他看在眼里,刘邦担忧如意不全的心思,他清楚明白,也有所考虑。当刘邦独自悲歌,群臣不解时,赵尧主动站了出来,小心地问道:“陛下闷闷不乐,岂非心中有所忧虑。忧虑赵王(如意)年少,忧虑戚夫人与吕后不合,忧虑万岁后赵王母子不能保全?”

赵尧一语中的。刘邦答道:“我私下担忧,想不出办法。”赵尧建言道:“陛下可以考虑为赵王设置一位强相,这位强相,首先必须地位高能力强。其次,这位强相,必须被吕后、太子以及群臣所敬畏。”刘邦点头答道:“是这样。我也这样想过,不过,群臣中谁可以担当?”赵尧答道:“御史大夫周昌,为人坚忍强直,从吕后、太子到大臣们,没有人不敬畏他。这件事,唯有周昌可以。”刘邦想了想,答道:“好的。”

于是,刘邦召见周昌,俯身请求周昌说:“有件事情,我必须烦劳你。烦劳你勉为其难,为我出任赵国相国。”周昌当即流下泪来,哽咽道:“从沛县起兵开始,臣下就一直跟随陛下,没有离开过一天。如今,陛下为何要抛弃臣下,将臣下远放到诸侯国中去?”刘邦道:“此番安排,纯属外放左迁,我完全知道。不过,我私下忧虑赵王的安危,想来念去,除了你,没有人可以为我分忧。务必委屈你,勉强为我走这一回!”周昌无奈,万分不情愿地前往邯郸就任赵国相国,好不折煞人。

前已叙述过,西汉初年,是后战国时代,天下大势,是战国后期历史的复活,汉帝国的政体,是以汉朝为主导的联合帝国。在汉帝国的国家联合体制下,汉朝是宗主国,直接统治以旧秦国为主的地区,关东的广大地域,沿袭战国六国的习俗,由汉朝分封有复数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王,先是异姓的功臣,后是刘姓的皇子。从王系来源上看,诸侯国经历了由军功到血缘的变化,不过,从政治关系上看,诸侯国与汉朝之间,始终是宗主国与从属国间的关系。彼此之间,并立共存而又敌对抗衡;彼此之间,划界分治,边防阻断;彼此之间,民不能互通婚姻,官不能相互往来。

可怜的周昌,他是汉朝的御史大夫,皇帝亲信的重臣,因倚重而被委任,被打发到赵国去做相国,不但从天朝到了藩国,从中央去了地方,而且从皇帝之臣变了国王之臣,被从核心抛弃到了边缘。委屈的周昌,怎能不失落,怎能不流泪而无可奈何。

这时候的周昌,方才想起一件往事来。周昌有一位老朋友,曾经做过楚国的薛郡方与县(今山东鱼台)长官,史称方与公,善于观相看人。方与公是赵国人,熟悉赵尧。他对周昌说:“君侯的部下赵尧,虽然年少,却是一位奇才,君侯一定要格外看待。将来,取代君侯之位者,当是他了。”周昌大不以为然,笑道:“赵尧,不过一年轻的刀笔小吏而已,怎么可能。”

果不其然。周昌卸任离京不久,刘邦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把玩,自言自语道:“谁可以出任御史大夫。”继而环顾四周的近臣,视线落到赵尧身上,说道:“除了赵尧,无人可以胜任。”于是拜赵尧为御史大夫。符玺御史,官秩六百石,属于中级官员。御史大夫,副首相,官秩中二千石印,是仅次于丞相的顶级高官。赵尧由符玺御史出任御史大夫,可谓是连升三级,超常拔擢。这位赵尧,本来有军功,爵位在第七级的公大夫以上,享有少量的食邑封户。做了御史大夫以后,跟随刘邦征讨陈豨之乱,又立功受赏,于高帝十一年正月,被封为江邑侯,食邑六百户,跻身于开国功臣列侯之列,一时间,荣耀之极,长久看,也为将来留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