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灾荒时,百姓经常被饿死,为何少有人去狩猎或打渔获取食物?

2021-09-22 10:39     360kuai

在古代,由于社会各方面的落后,农作物欠收甚至绝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导致很多百姓因粮食短缺而饿死。关于古代饥荒这一块,很多典籍都有记载。不过在唐朝时期饥荒的概率相对较低,这主要跟唐朝的繁荣有关,即使出现饥荒的年份,朝廷也有足够的粮食料缓解饥荒,同时唐朝在水利建设这一块做得相对比较到位。因此,极大地降低了饥荒的频次。

而在明清时期,是饥荒爆发比较多的时候,根据《明史·五行志》记载:“明嘉靖七年陕北, 秋八月,霜饥,人相食。”短短几句话就足以看出当时饥荒的严重性,甚至发展到了百姓自相蚕食的地步。宋绍兴十二年,陕西 ,十二月不雨, 五谷焦枯,泾、渭、灞 、浐皆竭 ,时秦民以饥离散,壮者为北人所买,城邑遂空。宋朝这一次饥荒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导致了一座城市的迅速衰落,原本繁荣热闹一座城邑几乎瞬间成了一座空城。所以说,古代一旦发生饥荒,对百姓、国家冲击是非常大的。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粮食短缺,那为何不换种方式获取食物充饥呢?像狩猎或者打渔都可以啊?

而在古代的实际情况是,当饥荒发生的时候少有人会通过狩猎或打渔来维持生计,基本上长期没有粮食的话,就只有等着被饿死了。为何百姓不这么做呢?其实古人一点也不傻,他们何尝不想在灾荒中活下来,但是像狩猎什么的根本行不通。为什么这么讲呢?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