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死后,为什么要准备21口棺材?即便这样,他的尸骨还是稀烂(3)

2021-08-22 18:18     一点资讯

诸如狸猫换太子等案件,在历史上未必真实发生过。包拯有生之年做过最值得称颂的事,就是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时,总共向皇帝呈递了一百八十七份奏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弹劾朝中奸佞的折子。由此可见,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但也能看出他在当官期间得罪了不少人。

嘉佑七年,一代清官包拯与世长辞。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为了表彰这位劳苦功高的清官楷模,追封死去的包拯为礼部尚书。这个官职,放到现在来看起码是正部级。因为包拯是在做官时过世的,所以按照当时的风俗,家人将他的遗体带回了故乡合肥,于此地下葬。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为包拯送殡那天,其亲属总共准备了二十一口棺材,每个城门中三口,由七个城门抬出城外。虽然,大街小巷都是为这位青天大老爷送行的老百姓,但是,关于包拯究竟葬于何处,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二十一口棺材中,自然只有一口里殓着包公的真身。

包拯生前为官清廉,且对奢靡之风深恶痛绝,为什么他会安排子孙给自己操办一场规模浩大的葬礼呢?

结合他生前的作为来看这种情况实属无奈之举。不论是弹劾奸臣还是审理罪犯,包拯一生针对了太多贪赃枉法的小人。所以,谁都难保证包拯被下葬后,会不会有不法之徒影响他的长眠。故此,不得不使用这种法子掩人耳目。

在河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有盗墓贼光顾包拯墓招致报应的传说,这些传闻极有可能是包拯后人散布出来的。除此之外,关于包拯墓的坊间传言非常多,其中,大多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例如,包拯究竟葬于何处,在其遗体被发掘之前至少流传着五六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