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个心系民生的人
狄仁杰出身庶族地主,在地方任职 多年,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不管在 地方任职还是在中央为官,他都主张“为 政之本,必先人事”,坚持做到心系民生、 体恤百姓。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携武后临幸汾阳宫,安排狄仁杰为知顿使,掌管行宫的布置事务。
当时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前往汾阳宫要途经妒女祠,本地谣传说穿着华丽的女人经过此地会导致 风雷之灾,于是欲征发数万人重修一条 路绕过妒女祠前往汾阳宫。
狄仁杰知道后,极力反对劳民伤财开新路,免除了一 场数万人的劳役。狄仁杰不信谣言、不畏鬼神的精神也得到唐高宗称赞,曰:“真 大丈夫也!”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为江南巡抚使,当时吴楚之地有许多滥建的祠庙, 民众信仰多而杂,且百姓的摊派费用很 高,而贪官却趁机渔利,极不利于民生。
于是,狄仁杰奏毁不合礼仪的祠庙1700 所,只留下了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 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史书中此类事件的记载不胜枚举, 一直贯穿着狄仁杰的为官生涯,这体现了他“以百姓心为心”的“圣人心”。这种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不管是官高权重,还是位卑权轻,都能做到勤政爱民、 心系民生的好官,必然赢得百姓的爱戴。
狄仁杰十分灵活变通,讲究技巧的人
狄仁杰虽然性格执拗,做事坚持原则,但并不教条,懂得灵活变通,讲究技巧。
武则天晚年十分纠结皇位的继承问题,是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保证武氏的江山?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政归李唐?
有一次武则天询问大臣的意见,大家都不敢说话,狄仁杰却开门见山地说: “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 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 庐陵王代之,不泱日,辄五万。今欲继统, 非庐陵王莫可。”
武则夭大怒,罢议。这种直接的方式不为武则天所接受,狄仁杰灵活地改变了劝说策略。
有一次,趁着为武则天解梦的机会,狄仁杰机智地从武则天的角度出发劝说:“皇上认为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呢?如果立庐陵王(李显)的话,作为母亲您可以千秋万岁享受宗庙祭祀,但如果立武三思,没有听说哪个皇帝会在宗庙中祭祀姑姑的。”
这一番话终于打动了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迎回洛阳。其实在立储的问题上,吉顼、李昭德也多次请求武则天迎回太子,但毫无成效。
狄仁杰在正面阐述自己的意见成效不佳的情况下,他灵活变通,改变了策略,以母子亲情去感动武则天,关于宗庙享祭祀的言论更使武则天觉得狄仁杰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是为了恢复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