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皇帝的老师为什么成了最危险职业?关键是皇帝个个奇葩(2)

2023-09-05 12:42     搜狐

明朝的朝堂风气,后来演化成大臣喜欢“死谏”,这一招也许对其他皇帝有效,但是,到武宗这就失灵了。他看着大臣为了劝他居然押上了自己的性命,也就不客气了,直接遂了你们的心意,于是,吩咐下去打板子。有一句话:教不严,师之惰。朱厚照这种脾气做事,能怪他的老师杨廷和么?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学无成,子之罪。朱厚照的确没有做好学问,但是,不能完全说他的老师没有责任。现在都强调“因材施教”,那时,杨老师上课时,朱同学就非常不爱听,一次下课后,他就和身边的宦官抱怨,明明是上课时间,为何老是说些不相干的事?

杨老师本是想借着讲课,告诉这位储君不可再犯历史上的那些错误,但是,方法没用对,本该因势利导,结果,却成了“硬灌”,反倒弄得这位学生的性子更加反叛。帝师这个职业不好做,不会授课,只会浪费了一肚子学问。不过,不管在哪个时代,学问还是考核老师的第一门槛。

每次会试结束后,朝廷会选出20名左右的进士,他们会在翰林院继续学习1——2年,其中,优异者就会留在翰林院,职业就是讲官、词臣、史官,也就是说,这些人会给皇帝授课,太子的老师便是从这些人中选出来了。看明朝的历任首辅,不少就是太子的老师,如:张居正和杨廷和。而严嵩之流的,那就是典型的昏君奸臣的故事了。

可以说,明朝内阁制度,完全是朱元璋个人原因造成,他当上皇帝以来,就一直疑心别人会削弱皇权,于是,就干脆撤了宰相之职。但是,工作量还是那么多呀,于是,他一边勤奋工作,一边让大臣到文渊阁帮他干活。到了他儿子朱棣这,就干脆将这干活的方式制度化,这就有了内阁。不过,由于入阁之人都必须是饱学之士,所以后来就成了一个规矩,没有大学士头衔的就可歇了这心思。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