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泥盆纪地层发育连续,出露广泛,化石保存非常好,是研究我国北方区早期陆生植物化石研究的重要区域。”徐洪河说,这里产出的大量精美且独具特色的泥盆纪植物化石,在国内外研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古羊齿类植物化石。图/徐洪河拍摄
它们粗壮高大 几亿年后演变成煤
科学研究显示,目前,已证实的泥盆纪的植物化石记录就有700多个属。在3.5亿年前的泥盆纪,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相当高,既有厘米级别的低矮草本,也有乔木状的参天大树,既有靠孢子繁殖的多种多样的蕨类植物,还出现了最古老的、依靠种子进行繁殖的裸子植物。
那么,泥盆纪时期的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它们和今天的植物有多大区别?
徐洪河等研究人员通过对塔城地区植物化石进行切片研究,再现了它们当时的形态特征和生存密码。
“泥盆纪的植物以蕨类为主。今天的蕨类植物通常都非常矮小,一般不超过半米,而泥盆纪的蕨类最高却可以长到20至30米的高度。”徐洪河说,研究团队在对塔城地区发现的枝蕨类植物化石进行切片研究时发现,当时的枝蕨类植物直径有75厘米左右,最高度推测超过4米,其内部结构非常独特,至少30枚独立的茎维管束交错排列,生长模式与现生树木明显不同,现生树木的生长加粗,如年轮,都来自单一木质部的增生。而枝蕨类植物生长关键在它的茎维管束,茎维管束不断分裂重组,越变越多,就会使树木不断变高变粗。
研究团队在对古羊齿类植物化石进行研究时发现,它们是当时最早具有现代树木生长样式的植物,“树干可以高达30米,其在生长方式方面和现代裸子植物非常相似,有意思的是,它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是一种有低等蕨类的外部形态和高等裸子植物内部结构的独特植物。”徐洪河说。
石松类植物的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相对低矮一些,主干粗壮高大,接近顶端时发生二歧分叉,即主枝与次级枝呈“Y” 字形,从泥盆纪中期开始,它们开始越来越高。到了石炭纪,高度有30至40米。科研人员在对山西省地下的煤层进行研究时发现,高大的石松类植物后来随着海平面的缓慢升降,开始大量死亡,并留在了多水的沼泽中。它们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泥炭,又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最终成为褐煤、烟煤甚至无烟煤,“新疆北部的泥盆纪地层中煤层,也都是泥盆纪时的石松类植物演变而来。”徐洪河说。
石松类植物化石。图/徐洪河拍摄
沧海桑田 如今原始丛林变荒漠草原
研究团队通过对植物化石的研究,还“复原”了塔城地区在泥盆纪时期的环境特点。
“当时,塔城地区还是一片火山岛弧,这些火山岛弧分布在古赤道北部,热带地区的浅海之中,这里气候炎热而湿润、岛屿上植被茂盛,到处是郁郁葱葱的高大树木。”徐洪河说,历经几亿年的演变,如今,原始森林已经成为荒漠草原,炎热湿润的环境也变得干燥凉爽,“现在石松类、古羊齿类和枝蕨类等植物在塔城地区已灭绝,石松类植物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还能见到,但形态较远古时期的祖先明显改变,从高大的乔木植物演变成矮小的草本植物。”徐洪河说。
据介绍, 根据科学研究,地球上第一片森林大约在5亿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登陆的是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它们虽然矮小,却力量非凡,会分泌浓度不同的有机酸,这种有机酸能把岩石溶解。就这样,这些无数微小的植物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使充满坚硬岩石的大地逐渐变得松软和肥沃。
大约过了一亿年后,也就是泥盆纪时期,陆地植物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 它们的出现大幅度降低了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随后,海洋中四足类动物和两栖动物开始上岸,逐渐演化出陆生动物。到了两亿年后,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开始成为陆地霸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