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的天文发展历程,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3)

2024-01-05 11:22     互联网

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太初历》颁行之后,汉武帝封落下闳为侍中,他辞而不受,回到阆中继续研究天文,并将他的渊博知识传给后代。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汉唐时期的阆中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西汉末,阆中出现了著名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

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现今周氏祖孙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为“管星街”。

唐代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定居阆中研究天文、数学,后终老于阆。早在唐代就有天宫院、淳风寺的纪念性建筑,并有袁天罡墓、李淳风墓,现正成为阆中风水文化旅游的朝圣和体验地。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纪念会,到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类辞书、典籍、方志的记载,各类报刊杂志和影视作品的宣传,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落下闳这位世界杰出科学家。阆中人民更是万分珍惜他给家乡带来的荣誉,不仅以建观星楼、命名七里新区“长公大道”、复建“星座苑”、创办“春节老人”网站、发行落下闳纪念章等形式纪念他,把他作为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用这些方式让这位伟人永远在我们心中闪光。

以上摘录自百度百科


说到唐代就不得不提起中国古代九大科学发现之一的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发现于莫高窟藏经洞的经卷中,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带走,起初并未引起注意,1950年初开始受到天文界的广泛关注,后被吉尼斯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又较古老的一幅。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创制了《授时历》。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明朝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黑暗时期,朝廷禁止民间学习和传授天文,禁止私习历法。此举断绝了天文人才的广大来源,彻底动摇了天文学发展的根基,从而导致中国天文学发展出现低谷。

清朝梅文鼎、王贞仪等先贤都为天文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结果皆不遂人意,实在不愿细说了!

频道热点
更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