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的天文发展历程,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2)

2024-01-05 11:22     互联网

虽然说当时的古巴比伦高度发达,但是那也是相对来说的,在那个极为久远的年代,没有纸和笔,甚至连阿拉伯数字都没有。纳布里曼努只能通过把观察到的星星尽可能形象的记录在泥板上面,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他竟然精确的记录下了水星的运动轨道,耗时整整十年。

上面的记载时间节点太靠前,一些说法避免不了会加入点主观臆测和合理的猜想,那我们就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成功预报了哈雷彗星于1682年回归,故而后来用他的名字予以命名。但是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就被载入鲁国的史书《春秋》中,书中如是说道:“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比哈雷的观测早了两千多年。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天文学专著,如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的《天文星占》,魏国人石申著的《天文》,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作《甘石星经》。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著作。

甘德还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远镜发现该星早2000多年。

石申则发现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盖的现象,这在当时思想太超前,绝对的难能可贵,为了纪念石申,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西汉时期,一位影响了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的超级牛人出现在这个时期,他就是落下闳,四川阆中的朋友应该都认识这位伟人。

每到春节期间,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称的四川阆中,在古城街巷里,人们常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

频道热点
更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