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死:自杀是一场预谋(3)

2023-07-06 10:39     今日头条

三毛的死:自杀是一场预谋

三毛自从搬回到台湾后,就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的工作中,工作成了她的安全岛,这种忙碌一直持续到1990 年,也就是她自杀的前一年。这一年,她几乎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滚滚红尘》在这一年上映;最佳编剧奖项也在这一年落选;与王洛宾那段短暂、飞蛾扑火般的恋情也是在这一年发生,这一年结束。当这一切都结束后,那些填充她、给她安全感的事情,突然抽离了,内心气压失衡,心理产生了落差,心里的空虚没有东西可去填充了。

她把世上所热爱的事情,都做了一遍,她曾经说过:“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再继续逗留,也再无新鲜事发生。再活下去,也无非就是再继续写一本一本的书,去一个又一个的远方,而这些最初让她快乐的事情带给她的喜悦也越来越少。就像她在市中心为自己打造的那处小木屋,当初,她是带着多么高涨的热情去改造、去装修,但也在住了不久之后,就感到索然无味了,又搬回去跟父母同住了。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效用递减”。对于三毛来说,最初,她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心里会有狂喜的感觉,那种狂喜甚至可以把她从多年自闭中拉出来,可想而知,那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到后来,她出版一本书,才会开心,那种初次发布作品的喜悦感还是有的,但减淡了一些。随着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多,到最后,写书、出书变成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成为一项工作,心里的喜悦也就越来越少了。并且,这一年,她还因病住进了医院,要开刀做手术,心情也势必受到影响。她周围的爱意越来越稀薄,无论是人所散发出来的情感,还是那两年所发生的事情,都没有达到让她满意的程度。

三毛的死:自杀是一场预谋

她死后,有人说她是因为没有获得最佳编剧奖而自杀,有人说她是因为失恋自杀,也有人说她是得了不治之症,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大家这样说,是因为这三件事情离她自杀的时间是最近的。但其实她心底那颗黑暗的种子,早在荷西去世后就又重新萌芽了,难以分辨到底哪件事是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毛的死一直是有预谋的,也许预谋了太久,在人们淡忘这件事之后,她突然把自己杀死了。

母亲缪进兰在三毛自杀后接受采访说:“荷西过世后这些年,三毛常与我提到她想死的事,要我答应她,她说只要我答应,她就可以快快乐乐地死去。我们为人父母,怎能答应孩子做如此的傻事,所以每次都让她不要胡思乱想。最近她又对我提起预备结束生命的事,她说,‘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过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因为三毛常常说要去死这种话,就好像牧羊童常说‘狼来了’‘狼来了’一样,我与她父亲就认为她又说‘文人的疯话’,况且竟这么样的糊涂。”

三毛在临死前,在去医院的前一天,她忽然郑重地送给母亲一件玉雕和生日卡片。母亲觉得很奇怪,就跟她说:“生日不是下个月吗?”三毛淡淡地说:“怕晚了来不及。”

这个时候,新的死亡预谋已经开始了。有人爱的时候,死亡是忌讳,是闭口不提的;爱的人不在了,死亡便是引诱,是无所畏惧的。死亡是一面湖,她一头扎了进去。三毛自杀的医院洗手间内,马桶两旁都设有扶手,三毛只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立即扶住扶手,保住性命,可是她没有,她走得很坚决。就像她在《滚滚红尘》里写的那样——不逃,死好了。

她姐姐说:“一切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她父亲说:“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她在《滚滚红尘》里写过:“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

这句话像是在说她自己。她是个聪明的女人,什么道理都懂,可是,就是活不下去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