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降雨为何让农民担忧?传统智慧告诉你

2025-08-19 16:28  头条

出伏,意味着三伏天正式结束,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所以有些朋友会感到今年的出伏来得早一些。

"出伏雨涟涟,必定是灾年"这句农谚,在民间不少地方流传。从字面意思理解,如果出伏当天下雨了,或预示当年大概率会遭遇灾害,农作物收成受损,也就是"灾荒之年"。

出伏以后,对于田间农作物生长来说,是形成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比如北方地区,玉米正处于灌浆期,玉米粒在这期间迅速积累干物质,让籽粒饱满,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的需求较大。

详细来说,需要充足的光合作用,合成足够的糖分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化为玉米粒的组成部分。

南方晚稻在出伏后也进入拔节孕穗期,此时水稻不仅对水分需求大,光照时长和强度同样大。

不仅能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同时还需要适宜的温度,确保幼穗分化正常进行。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 "雨涟涟" 的情况,即持续的阴雨天气,首先会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阻碍。

还是以玉米为例,如果逾期灌浆期光合作用不足,玉米粒无法充分积累干物质,出现籽粒干瘪、秃尖的情况,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再说严重的情况,如果当地降雨较多,田间产生了积水,尤其是相对低洼的地块,积水较多,短时间内无法排出。

农作物根系会因缺氧而呼吸受阻,无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导致根系腐烂,也就失去了传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旱地作物玉米,根系较为发达但是不耐涝,短时间积水就可能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水稻虽生长在水田中,但在特定生育期,比如孕穗期时,遇到长时间的水分淹没,也会影响幼穗分化,导致结实率降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在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下,田间病虫害危害会加大,因为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所以,综合上述内容,出伏当天下雨的话,不利于后期农作物的生长。而对于古人们来说,多数家庭都是种地为生,如果当年农作物产量降低甚至绝收,就要面临着饿肚子了。

一旦家里没有可吃的粮食,就会被定义为"灾年",这就是"出伏雨涟涟,必定是灾年"的原因。

不过,从如今科学的角度来说,虽然农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伏降雨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联,但是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

至于农作物产量的高低,除了和水分有关外,还和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品种、管理方式等等相关,不能一概而论。

其它相关的农谚

  • "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涝"

这句农谚意思是说,如果出伏当天降雨了,或预示后续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多雨天气,甚至有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这与 "出伏雨涟涟,必定是灾年" 在含义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出伏当天降雨与后续雨水过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 "出伏雨当头,后来雨雪多"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是说,如果出伏当天下雨了,后续雨水多,冬天降雨多。

从农业生产角度说,冬季适量的雨雪对越冬作物有利,能补充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墒情,还能减少来年病虫害发生。

  • "出伏晴,一冬凌"

这句农谚与出伏下雨的情况形成对比,意思是指,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或预示着当年冬季可能较为寒冷,出现较多冰冻天气。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出伏雨涟涟,必定是灾年"的说法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