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突然宣布取消对华10%的芬太尼关税,表面看是经贸缓和信号,实则暗藏玄机。此次调整并非单方面让步,而是中美在吉隆坡经贸磋商后的阶段性成果,美方同步暂停了24%的加征关税、穿透性规则及301调查,但仅限一年期限。这种"暂停"而非"取消"的策略,暴露了美国以关税为筹码的谈判逻辑--既想缓解国内压力,又试图保留对华施压的后手。
经济账背后的政治算计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曾强硬宣称"取消对华关税不可能",但现实却打了脸。高关税导致美国企业成本激增,通胀压力难以消化,甚至引发金融市场震荡。特朗普政府一度将关税加码至145%,最终因国内反弹被迫回调。此次调整背后,是美方对"贸易战双输"的被迫承认,更是为中期选举争取喘息空间的权宜之计。
中国的反制与战略定力
中方始终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但绝非被动接招。通过稀土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非关税手段,中国精准打击美国军工和科技产业链。例如,新规要求含0.1%以上中国中重稀土的第三方出口需中方授权,直接掐断美国军工命脉。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迫使美方在谈判桌上低头。
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
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已引发全球产业链动荡。墨西哥、越南等国曾试图填补中国商品空缺,但成本和质量劣势难以替代。如今美方部分取消关税,实则为修复自身供应链裂痕--从电动汽车电池到医疗防护装备,美国企业根本绕不开"中国制造"。全美零售业联合会早就警告:对华关税的代价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未来走向:博弈远未结束
取消10%关税只是战术性后退,美国对华"小院高墙"战略未变。从特朗普到拜登,关税工具始终被当作政治筹码,但中国已用实力证明:靠关税大棒无法扼杀中国产业升级。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如俄罗斯专家预言--当美国内部经济危机加剧时,"取消全部对华关税"将成为唯一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