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男子顾某收养5岁女童小优(化名)后,利用共同生活的便利长期实施性侵,最终因犯强奸罪、猥亵儿童罪被判处死刑。这起案件中,学校通过强制报告制度层层上报线索,成为揭开罪恶面纱的关键一环。
恶魔伪装养父身份 多年罪行终曝光
2025年披露的这起案件中,顾某在收养小优不久后,便露出了恶魔般的真面目。从收养初期开始,他便利用监护人身份,在共同生活的住所内多次对小优实施奸淫。直到小优步入中学,才在与同学的交流中透露了被侵害的遭遇。
同学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迅速向班主任反映,开启了一场关乎正义的"生命接力":班主任第一时间向学校政教处主任汇报,政教处主任与小优沟通核实情况后,立即向校长报告,随后学校联系司法所寻求帮助,司法所工作人员最终前往派出所完成报案。
警方调查发现,这起案件并非个例。顾某的魔爪还伸向了另外4名未成年女孩,其行为已构成对多个家庭和未成年人的严重伤害。司法机关经审理认定,顾某的行为性质极其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最终依法判处其死刑,彰显了法律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强制报告制度成保护屏障 多部门协作显成效
近年来,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的线索来源中,医院和学校占据相当比例。数据显示,正是因为医生、教师等群体主动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多起案件得以迅速侦办。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要求教育、医疗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组织及从业人员,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时,必须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在这起案件中,学校从学生反映到最终报案的完整链条,正是强制报告制度落地见效的典型缩影。检察机关指出,有效落实该制度是及时发现、制止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举措,也是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的关键环节。"每一个接触未成年人的成年人,都可能是他们的'保护神',而强制报告制度就是将这种保护意愿转化为法律义务的重要保障。"一位长期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律师表示。
未成年人保护需社会共治 筑牢防线仍需多方发力
这起案件虽以罪犯伏法告终,但也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仍存在的隐患。如何让更多"小优"免于侵害?强制报告制度的全面落实显然是重要一环,但更需要社会各界形成保护合力。
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强制报告制度的宣传普及,让更多行业和人员明确自身义务;同时,完善未成年人心理疏导机制,让孩子在遭遇侵害时敢于开口。此外,收养环节的审核监管也需进一步强化,避免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收养制度漏洞实施犯罪。
当小优的同学选择挺身而出,当老师选择按流程上报,这些看似普通的举动,最终汇聚成了战胜邪恶的力量。这起案件警示我们:保护未成年人,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织密防护网。唯有让强制报告制度真正融入社会肌理,让更多人成为未成年人的"守护者",才能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安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