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子前,以为只是性别不同;生儿子后,发现连物种都换了。"--这句吐槽最近刷爆评论区,戳中无数爸妈的肺管子。
养女儿像养玫瑰,得小心浇水、遮风、晒太阳;养儿子像养哈士奇,撒手就没,回家一身泥。
女儿哭了,爸妈心先碎;儿子哭了,爸妈先问"谁又把你揍了?"不是偏心,是大脑自动切换模式。
研究也凑热闹:爸爸跟女儿说话,平均一分钟多蹦好几个"乖""真棒";跟儿子说话,句子短得像发电报,"别动!""下来!"--语气省下的温柔,全留给闺女了。
于是女儿越来越会表达情绪,儿子越来越会表达"我没事"。
更扎心的是双标现场。
儿子翻墙,爸妈拍照发朋友圈"皮得可爱";女儿刚踮脚,就被喊"女孩子要文静"。
同一个动作,性别滤镜直接改写剧本。
久而久之,儿子以为冒险是勋章,女儿却先学会看大人脸色。
想改?
其实不难。
把"你是男孩别哭"换成"哭完告诉我怎么了",把"女孩要乖"换成"你想先试试吗",两句话就能拆掉隐形的笼子。
毕竟,孩子最后长成什么样,取决于爸妈递过去的是望远镜,还是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