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四川威远火车站,王倩(化名)紧紧攥着手中的车票,指尖微微发白。
23年前的那个午后,她正是在一场喜宴上被同村人拐走。至今她还依稀记得,母亲李英那天系着的碎花围裙,袖口还沾着油渍。
列车缓缓进站,她望着窗外熟悉的群山,忽然想起母亲从前哼唱的歌谣:"月亮走,我也走,妈妈牵着囡囡手……"
那是2002年10月,才3岁的王倩随父母去吃酒席。父亲王灯润牵着儿子走在前面,一转身,发现妻子和女儿已被人群冲散。"她那天穿的红色棉袄,是我赶了几个夜工缝出来的。"如今王灯润摩挲着那件早已褪色的棉袄,声音低沉。他的目光望向堂屋墙壁,上面还挂着李英常穿的蓝布衫,领口磨得发白,袖口补丁叠着补丁。
被带到山西的日子并不好过。王倩靠着家里一台闪着雪花的旧电视,一点点自学认字。18岁那年,她和母亲李桂花(被拐后改名)终于攒够路费试图逃回家乡,却在长途汽车上遭遇严重车祸。李桂花头部受创,失去记忆,母女二人再度失散。"她总说等春天来了,要带我去看油菜花,可后来,她连自己是谁都忘了。"王倩哽咽着取出那张已经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中母亲的笑容,永远停在了二十三年前。
转机来得偶然,却照亮了归途。一位做程序员的朋友推荐了一款人脸识别网站,王倩试着上传了自己儿时的照片。没想到,系统真的比中了一条来自四川威远的失踪儿童信息。当民警带着DNA检测报告找来时,王灯润正在后山砍竹子,那儿曾是他妻子最爱编竹篮的地方。
"她临走前还捏着这张照片。"王灯润颤抖地取出一张结婚照,边缘早已被摩挲得起毛。2024年的冬天,李英躺在病床上反复低语:"倩倩那件红棉袄……该换新的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床头还放着一只未织完的毛线袜。
8月28日清晨,微湿的露水沾满了山道。王倩一步步走进熟悉的老屋。堂屋的八仙桌上,还放着半碗早已凉透的红薯粥,旁边是母亲常戴的银镯子。邻居张婶红着眼圈说:"你妈这些年,天天坐在门槛上,说是要等你放学。"
这样的重逢,背后是科技与法治力量的交织。根据公安部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拐卖积案550余起,"团圆"系统找回率达到98.1%。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对拐卖9名儿童的余华英依法执行死刑,再次表明了打击拐卖犯罪"零容忍"的立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像王灯润一样的家庭,在漫长的等待中坚守如初。
"妈,山下的油菜花又开了。"王倩跪在母亲的坟前,将新织的围巾轻轻摆上。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仿佛有人在耳边温柔地说:"囡囡别怕,妈妈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