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文化”如何传承焕新?嘉宾齐聚一堂解惑!(3)

2024-09-20 13:29  交汇点

"大运河文化的呈现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保存在地表上的大运河文化,第二是留存在典籍档案里的大运河文化,第三个则是'埋在地下'的运河文化。"论坛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把目光投向大运河考古。淮安新路遗址的发掘、扬州隋唐大运河工程开创者隋炀帝的陵墓的发现……大运河考古硕果累累,贺云翱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发现"上新"。"大运河有几千里路,这个途中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创造,有太多的智慧。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而是光靠书本的讲述,光靠地表上的保存下来的零星文化遗产,那有些问题是无法说清楚的,所以大运河的考古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贺云翱

融古汇今,千年文脉如何焕新彩?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扬州市文联主席,原大运河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姜师立立足高邮大运河文化带,以全域统筹、全线推进、全面发力为抓手,拓展运河新场景,催生新业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慧卿在分享中表示,未来将接续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深入挖掘江苏省在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长江与运河两个十字交叉口的历史地位,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根据"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比较与借鉴"课题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琪提出了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

姜师立

与会代表交流研讨过程中,亮点纷呈。站在新的起来,"好地方"在"源头"坚守"初心",以"交汇点"为突破口,于新时代大潮中,描绘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