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于摊牌,愿以两大底牌换中国帮助,中方是否会改变立场?

2025-08-13 11:31  头条

最近几年来,俄罗斯这边是吃了不少的苦,本来俄方好端端地发展,谁曾想与乌克兰的一次冲突,却演变成了俄罗斯与欧美众多国家的对抗。

为了对付俄罗斯,欧美国家这边是无所不用至极,其不仅以"帮助乌克兰"之由从各方面对乌克兰进行援助,而且还无缘无故地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只为了消耗俄罗斯的有生力量。

在欧美国家的一次又一次攻势下,即便俄罗斯实力强大,但也是双拳难敌四手,各方面发展一日不如一日,整个国家都在走下坡路。

渐渐地,俄罗斯这边也意识到了打持久战不是办法,它必须要拉拢一个强大的盟友来帮助自己对抗欧美国家,而既有着强大的实力,又与欧美国家关系不密切的中国,便成为了俄罗斯的"救命稻草"。

为了拉拢中国,急切的俄罗斯甚至亮出了自己的两大底牌,试图用利益来说服中国。

那么,俄罗斯亮出的两大底牌究竟是什么?中方的立场,又是否会因为俄罗斯的底牌就发生变化呢?

俄罗斯的困境

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便受到了自从苏联解体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源于对俄罗斯虎视眈眈的欧美国家。

为了让乌克兰在俄乌战场上占据优势,欧美国家亲自下场,对俄罗斯实施了多项制裁,这些制裁涵盖了俄罗斯多个关键领域。

在欧美国家的大力阻击下,俄罗斯的银行大部分被排除在了SWIFT系统以外,这种金融方面的打击,也导致俄罗斯无法与国际方面取得更深层次的合作。

半导体、精密仪器这些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无法再像之前那边以较低成本进口,有些战略物资更是花再多钱欧美国家也不卖,这也让俄罗斯非常地无奈。

更大的伤害还在于经济层面,仅2022年这一年,俄罗斯的经济就萎缩了2.1%,对俄罗斯这种大国来说,经济没发展反而还走下坡路,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等到2023年的时候,俄罗斯的经济虽然因为能源价格的上涨而短暂反弹,但这一反弹只是暂时的。

很快,随着西方对欧能源替代加速、全球能源价格回落以后,俄罗斯的经济又陷入了0.8%的负增长。

更严峻的是,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技术封锁,导致俄罗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支柱产业陷入了停滞,年轻一代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率同比上升37%,如今,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无疑面临着系统性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急需拉拢一个强大的盟友来帮助自己对抗欧美联盟,而与俄方向来关系很好,又实力强大的中国,自然就成了俄罗斯选中的目标。

然而,想要拉拢中方可一点都不容易,俄罗斯明白,自己如果不大出血的话,想要将中国拉进俄乌战场,是绝不能的。

为此,俄罗斯专门拿出了自己的两大底牌,只为了吸引中国往俄乌战场上增添筹码。

亮出两大底牌

俄罗斯的第一张底牌,便是其横跨欧亚大陆的资源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占据了全球的13%、煤炭占据了全球的15%,至于天然气,俄罗斯所拥有的储量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7%。

可以说,俄罗斯仅凭自己一个国家,就拥有了十个国家加起来都难以企及的能源。

不仅仅是能源丰富,俄罗斯其他的资源也同样有着极大的储备量,其拥有着全球两成的镍矿以及接近两成的钯金,还是全球稀土资源的重要潜在供应国。

正是凭借着这些丰富的资源,俄罗斯这些年虽然被欧美国家制裁了,但其在经济发展方面却还能有着一定的依靠。

过去十年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就在资源方面有着深层次的合作。

中俄的能源合作在起初还是单纯的"石油换取贷款"模式,此后随着合作进一步密切,中俄的合作也慢慢升级为全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的能源,便有一大部分是由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提供的,这一管道的年输气量达到了380亿立方米,可以满足东北与京津冀地区一定的能源需求。

在中俄原油管道上的合作,双方也是获利良多,虽然现在两国合作主要集中在东线,但年输油量还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吨,一旦接下来两国在西线也顺利开展合作,那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增长。

此外,去年的时候,中俄双方还启动了"远东-亚太"能源走廊计划,这一计划将俄远东地区的液化天然气的年产能提升到了1亿吨,其中有六成的天然气都将输往中国。

可以说,这种"资源-市场"的高度互补,既帮助了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仍能维持能源出口收入的70%,也让中国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了稳定的能源供给,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安全保障。

如今中俄之间的资源合作便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好处,一旦俄罗斯真的亮出底牌,在资源上给中国让步更多利益,那中国的能源供给将会更加平稳,从而拥有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通过管道、港口等枢纽构建的"能源丝绸之路",要是能服务于中国,那中国的"一带一路"将更进一步,这对中国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俄罗斯亮出的第二张底牌,则是其传承自苏联时代的军事技术体系。

别看近年来俄罗斯的军队在信息化作战领域中暴露出了不小的短板,如战场通信系统落后、无人机技术滞后等,但其在大国重器领域的积累仍不容小觑。

如今的俄罗斯,既拥有航程可达1.6万公里的图-160M2战略轰炸机,这款轰炸机能够携带Kh-101隐身巡航导弹对敌人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又拥有突防速度超过9马赫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如此高的突防速度,以各国目前的反导系统,还是需要对其报以万分警惕的。

除此以外,在核动力装备、量子通信等领域,俄罗斯的水平也始终保持在第一梯队,即便是中国,也有着很多需要向俄罗斯学习的地方。

一旦俄罗斯真的将军事技术大门向中国敞开,那中国能够从中学到的东西绝对不少,这有助于中国填补部分高端制造的"卡脖子"环节。

中方的态度始终不变

不过,俄罗斯亮出的这两张底牌虽然非常地诱人,但中国因此改变立场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从能源角度来看,从能源角度看,中国早已实现进口多元化。

2024年,中国从澳大利亚、土库曼斯坦等国进口的天然气占比超过60%,而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则远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多。

因此,即便俄罗斯让出能源的一部分利益给中国,也不能从根本上对中国造成影响,只能带给中国一些利益,而这些利益,对中国的诱惑并不大。

况且,如今中俄能源的合作,不单单是弥补了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同样给俄罗斯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

没有了俄罗斯,中国还能找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进口能源,可若是没有了中国,俄罗斯去哪再找一个这么大的市场来吃下自己的能源呢?

因此,俄罗斯想要在能源方面与中国进一步合作,中国是很乐意的,但其将能源当作是拉拢中国的底牌显然不合理,毕竟双方的能源合作,从始至终便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

而在军事技术方面,俄罗斯抛出的底牌对中国来说同样是吸引力有限。

中国向来便不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以中国如今的军事实力,自保是绰绰有余的,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即使真的传给中国,也不过是让中国的战斗力从10变到11,难以产生质变,这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

况且,俄罗斯也不可能为了争取中国的帮助,便将自己的军事技术通通交出,因此,与其指望俄罗斯转让军事技术,中国还不如投入精力自主研发。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中国始终坚持中立,并主张通过对话来解决俄乌争端。

如果公开对俄罗斯进行支持,中国将面临三重风险,若公开支持俄罗斯,中国将面临三重风险:一是被西方视为"侵略同谋",可能招致新一轮制裁;二是损害与欧洲的经贸关系;三是影响台海问题的战略主动权,毕竟中国需要的是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而非卷入大国对抗。

直接帮助俄罗斯对抗欧美各国,对中国来说弊大于利,中国是绝不可能接受的。

而且,中俄关系的本质便是"互利而非结盟",既然并非盟友,中国便不可能直接介入俄乌局势,这也是中国始终遵循的底线。

结语

总的来说,中方的立场向来便是保持中立,这一点绝对不会因为俄罗斯亮出两张底牌就发生改变。

当然,中方也明白俄乌战争持续下去对谁都不会有好处,因此,中方接下来仍会努力,通过对话来解决俄乌争端。